“通過貿易的方式,向周圍的國家掠奪財富,可以讓我們完成最初的財富積累,繼而向南詔國繁榮昌盛的目標邁進。”
拜月淡定的說道:“只要我們精誠合作,一步步向前走,總有一天會實現我們的偉大目標。”
巫王眼睛睜得老大,他一件一件撫摸著桌上的物品,潔白如雪的鹽、白糖和白紙,光滑鑒人的鏡子,印刷好的書籍等。
他激動得渾身顫抖,嘴里連連說道:“好好好……”
一旁的石公虎忍不住虎目含淚,激動不已。
這個義子,曾誤入歧途,如今一朝浪子回頭,果真是金不換,便是給一座金山都不換。
最后,經過友好磋商,雙方達成一致協議。
由拜月繼續坐鎮太學院,研究發明出來的所有物品,由南詔國負責生產、售賣,其所獲利潤,三成歸太學院,七成收歸國庫。
而太學院所獲的三成利潤中,除了用于維持整個太學院的運轉,并獎勵其發明者之外,其余的都投入研究中。
若是所獲利潤不足以供太學院運轉,則由國庫負責。
當然,利潤不足是不現實的事情。
………
這一天,南詔國太學院發出公告,正式向外招收太學生,無論出身何處,無論年齡大小,無論男女老少,只要簽署入學契,就可進入太學中,開始為期三至八年的學習。
學習的內容有武功、文化、各行技藝等。
而所謂的入學契,很簡單,也很明了。
太學生進入太學后,由南詔國承擔其生活所需,并免其束脩、書本費等。
作為回報,結業后,太學生需要為南詔國服務二十年,二十年期滿后,才可自由離去。
當然,如果有太學生愿意繳納天價的束脩,太學院來者不拒,多多益善。
這則消息一出,并隨著各國商人、江湖游俠之口,瞬間傳遍了大江南北,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
自古以來,學習都是一件很神圣的事,非富有之家,不足以奉養一個讀書人。
如大唐王朝也有太學,但是,大唐律規定,太學生限文武官員五品以上子孫、取事官五品的期親,或三品的曾孫,以及勛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
意思很簡單,非五品以上官員親屬者,一律無緣太學,就連大門都進不去。
就連五品以下的低階官員、地主豪強等子女,也沒有進入太學學習的資格,更惶論是普通人、平民,甚至是奴隸。
由此可見一斑。
可是,現在,西南邊陲的南詔國竟然公告天下,放言大肆招收太學生,無論出身來歷、男女老幼,來者不拒。
由天下有名的絕世強者拜月教主擔任祭酒,主持教學工作。
雖然還有附屬條件,為南詔國工作二十年。
可在很多人看來,這都不叫事。
不僅有學習進步的機會,還提供二十年工作,這樣的好事,上哪里找去?
隨著時間推移,更多邊遠地區,如高麗、倭國、吐蕃、交趾等地之人也得到了消息。
這一消息的傳出,整個天下間,無數人聞風而動,向著南詔國而去,哪怕是當地官府怎樣攔截也沒有用,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排除萬難。
官道、大道、小山道,到處都可以看到有人背著大包小包,趕往南詔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