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沒人懂,毛熊專家出工不出力,藏著掖著地刁難,后來索性撂挑子不干了,種花人也從沒放棄過。
留學兔想方設法地回來了,奮不顧身,沒有計算機就用算盤敲,沒有精密先進的科學儀器就用不分晝夜的手動、筆寫,默默無聞地呆在與世隔絕的研究場地里幾十年如一日,愣是把蘑菇蛋種了出來。
種花家從此可以鐵骨錚錚地站著說話,在白頭鷹帶領下的獵食者面前有了底氣。
……
“壯哉我大種花家!”
“每個兔子都有一個大國夢。”
“蘑菇蛋。”
“勿謂言之不預也。”
“腹黑兔白頭鷹,大毛熊南北棒。”
東東正看得入迷,一不留神今日份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就已播放完了,沒了大量廣告,一下子顯出了視頻的本來面目。
三集加起來才六十分鐘,何其短小!
意猶未盡的東東打開彈幕又看了一遍,就發現彈幕全都被劇里的臺詞占滿了。
看完后仍覺得不過癮,胸腔里激蕩著什么東西左奔右突似的,東東又跑到了微博上。
小兔子的幾個口頭語,在微博上已有成為網絡熱詞的趨勢,隨處可見,東東很快找到了無數友軍組織。
無數人都有當初鄭樂譚薇類似的疑惑,就是韓試怎么會想到制作一部建國歷史的動畫。
然而真香。
在柿子們的帶動下,網友們撇開了些微的納悶,歡樂地說起了紅心腹黑兔,順道贊美了一波韓試的愛國正能量。
也有不少網友一本正經地嚴肅表示,怎么能說兔子腹黑呢,明明是機智。
主旋律的作品從來不少,甚至可以說華夏的教育從小就納入了非常多,可絕大多數的年輕人不說反感,卻是比較無感的。
像“接班人”、“精神文明建設”、“緬懷先烈”、“感動華夏”之類的詞匯,不勝枚舉,只是一旦脫離了具象的事實,就很容易有灌輸洗腦的意味,多少會變得蒼白無力。
東東就一直是差不多的觀感,從小學就著手接班,感覺一輩子都熬不到,糊弄誰呢?
可當有血有肉的影像擺在面前,高大上卻空蕩蕩的語言就變得有了真切的重量,沖擊著年輕未冷血的心腸。
原來“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原來“我以我血薦軒轅”,原來“因為我愛這土地愛得深沉”,原來“用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一切都是曾經就在腳下的山河大地上發生和上演過的,并不遙遠。
東東想起了很多短視頻里看到過的片段:大閱兵威武整齊的子弟兵,邊疆巡邏軍人皸裂的臉龐;革命老兵的一排排勛章,提到抗戰時仍顫巍巍地喊著打鬼子;游客在國外遇到災難時,每次國內的火速救援——東東甚至想到了近日種花家與大洋國的糾葛,不論是外交部的鏗鏘發言,或者民間畫家的一副血淋淋的圖,讓大洋國的總理都氣急敗壞。
許許多多平日頂多自豪一下就忘的場景,仿佛一下子與過去的歷史勾連了起來,一些印象只停留著掛在墻壁上的先輩偉人,鮮活地在東東的腦中略過。
“這盛世,如您所愿。”
很多人的感受與東東大同小異,國民自信本就在不斷提升的種花家,如今可不是任人欺負的角色了。
尤其是一些經歷過當年苦難歲月的老一輩,乃至親身參與過劇中時代的人,在兒孫的安利下看了《那年那兔那些事》,就真正止不住熱淚盈眶了。
“誰都不能侵略我的國家,別看我年紀大嘍,照樣能殺鬼子!”有的老人比較激動,皺紋密布的臉上,站起來時依然氣勢崢嶸。
有的老人就只對邊上的后人說一句:“你說導演叫什么,柿子?不錯。現在的年輕人呀,我們華夏的血性可別丟光了。”
好嘛,愛豆老少通殺了,旁邊忙不迭地扶住老爺子的少年,與有榮焉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