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試出道以來沒什么負面新聞,在一眾妖嬈的同期小鮮肉里又別樹一幟,不靠營銷來出位,不僅作品很多而且不少的歌膾炙人口,因而國民好感度始終非常高。
就算韓試偶爾甩出個《我的滑板鞋》、《我怎么這么好看》之類的作品,網友們也大多是覺得好玩,當韓試調了個皮,不會像針對網絡神曲似的,裂變傳播里夾雜著漫天嘲諷。
可《那年那兔那些事》不一樣。
涉及到真實的歷史題材,在影響上就不僅僅是唱唱歌能相提并論的了。
生活中不少的普通人,對明星不感興趣甚至嗤之以鼻,不論紅不紅都漠不關心,可碰到有些話題就如觸及了理念與信仰,會忍不住想要置喙。
動畫剛播出,就有一小撮人表示無法忍受《那年那兔那些事》過于詼諧的畫風,在莊嚴的歷史面前持一種近乎兒戲的態度。
就像平時有的人天生活潑好動,嬉笑怒罵都行,但有的人性格比較嚴肅古板,喜歡正襟危坐,稍微吊兒郎當就看不慣。
不一定就是道學先生,只是觀念作風不同,說不上對錯。
柿子們在韓試的陶冶下相當佛系,都懶得扯皮,反正誰也說不服誰,只要我看得開心就行了。
動畫里簡化了太多東西,有非常多的暗喻,盡管是高中課本里就有的知識,仍有大量的青少年看不懂,柿子們忙著科普安利呢,沒功夫去打無意義的口水仗。
真正掀起爭議的不是動畫的呈現形式,而是動畫里宣揚的內容和主旨。
帶頭的就是一大批活躍在網上的所謂公知。
“公知?”
韓試沒關心網上的事,李茹在電話里著急上火的一頓說,才搞清楚了狀況。
韓試一直對公知的觀感不怎么樣,同時對一群賣弄口舌就能生存得風生水起的人,說實話挺好奇的。
很像古代握著筆桿子的文人,動輒上綱上線,口誅筆伐,充斥著一股子大義凜然的冠冕堂皇。
不過節操或許猶要差了幾分。
現在的很多公知以時代先鋒自詡,有著迷之自信和優越感,針砭時弊起來痛心疾首,仿佛別人就有目如盲不清醒。
可到最后結論往往是一個,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國家是有不少地方有待改進,可就算去大街上撿瓶子,難道不比充當網絡斗士有意義么?
行動永遠比語言有力量。
至少撿瓶子可以美化城市環境。
“公知們指責的點都在哪些方面?”
韓試一邊注視著手里的東西,一只手拿著手機問對面的李茹。
“首先是個別形象歧視外國,比如南棒北棒,帶有明顯侮辱性質。。”
與前世圍繞著《那年那兔那些事》的爭議點如出一轍,韓試在動畫底稿都沒出來前就想到了。
就是不愿意改。
雖然如今講究政治正確,但也應該允許老百姓有個人情感偏向嘛。
我又不是政治人物,不代表國家意見,韓試笑:“抗戰劇里不也把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島國人叫做鬼子哈,傳統稱呼了都。”
“我無話可說,情愿背鍋。”
“描述的歷史不全面,有夸大和美化歷史的嫌疑。動畫里只側重兔子的光榮,兔子的辛酸和血淚卻一筆帶過,容易給理解不全面的青少年造成誤解。”
李茹翻了個白眼,接著說第二點。
“反之估計要被攻擊抹黑歷史了。我弄出來的是動畫,又不是教科書。”
何況教科書不也被一堆人暗戳戳地說是洗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