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你是不是太遭人嫉妒了,搞得我跟你做兄弟很有壓力哈。別人轉型都是接個小小的電視劇試試水,你直接一步就跳到電影去了。”好一會兒黃昊才緩過神來。
“我就在里面露了個臉,頂多三秒鐘的鏡頭,算客串。”韓試沒有詳說。
隔天黃昊看秀了,公費的不看白不看,韓試一個人去了享譽世界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矗立于四區塞納河上的西岱島,建于十二十三世紀,為哥特式建筑經典之作。
雨果曾經說過,圣母院是一座石頭的頌歌,外墻上精美的石雕描述了不同的圣經故事。
韓試參觀時正好是周日的上午,聽一曲六千根音管演奏的管風琴彌撒樂,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灑進來,哪怕對圣經毫不了解,依然感受到了一絲絲的神圣莊嚴與平和感動。
巴黎圣母院由于大文豪雨果的同名著作而獲得了歷史性的不朽生命,但屹立了幾百年的巴黎圣母院,去年卻遭受過一場舉世矚目的大火災。
想到火災,韓試又不免想到了燕京的圓明園。
同樣是建筑藝術的瑰寶,巴黎圣母院僅僅是一場意外就讓數不清的人痛惜,而圓明園被粗暴的毀壞,至今都沒殘破不全,很多珍貴的物件仍流亡在強盜的展櫥里引以為豪地擺放著。
馬首銅像漂泊多年,剛回到祖國的懷抱不久。
圣母院大火的時候,華夏的網友們有不少幸災樂禍的,甚至表示是天道輪回。老百姓因果報應的樸素思想固然不可取,但韓試卻覺得并不可笑,至少是一種直觀的愛國情懷。
當時華夏的有些公知又站在道德的高岸上,口誅筆伐地批判起了國人的劣根性,就跟《那年那兔那些事》一樣,認為是抱著的仇恨不放,沒有國際胸懷和格局,屬于狹隘的名族主義。
韓試都被逗樂了。
華夏人民從不曾討厭過巴黎圣母院,就像對雨果先生、居里夫人抱有敬意一樣,對人類的共同文化財產不存在國家仇恨上的偏見,可抹消歷史的罪行就如被先輩的背叛,豈能混為一談?
韓試可以想見,當電影上映后,估計同樣逃不過相近的言論,尤其是肖克儉的形象一定會存在不小的爭議。
肖克儉的憤青行為,顯得沖動而不計后果,甚至連顧維鈞都表示不滿,認為游行示威是在添亂,并不利于談判。
到時肯定會有很多觀眾噴一句弱智。
可肖克儉的堅持,是不懂外交規則,在用自己的方式尋找救國的出路,至少有舍身取義的大勇氣。
一切用上帝視角來評判的人都是耍流氓。
肖克儉的行為對錯,放在當時的風云激蕩中,和平年代的人是無法判定的,可肖克儉的拳拳報國之心、殷殷熱血赤誠,卻是毋庸置疑的。
而發出嗤笑言論的人,如果真生在動蕩年代,大概也只會保全自身。
游行示威?太愚蠢了,不參加。
華夏代表真簽字了?絕對背地里把人罵出花來,好像有多慷慨激憤。
典型的想要結果又不愿意付出,現在網上類似的人不計其數。
比如國家做什么都不滿意,做好了不會感恩戴德,會盯著小小的紕漏不放卻對大局的進步視而不見,做錯了就會擺出先見之明的面目來,指指點點早說該如何如何。
可一旦你動真格來一句你行你上,又有辯解的由頭了,不是我的責任憑什么我上,要你干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