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名就滿滿的文藝風。
作者出版社的宣傳鋪天蓋地,兩年之后韓試又一次出版新作品,出版社比韓試都激動萬分,卯足了勁希望創造新的奇跡,給出版業好好上一課。
韓試僅轉發了一記新書上線的微博。
銷量恐怖。
《且聽風吟》開售的第一天,就突破了一百萬冊,直接斷貨,大部分人連簡介都沒看就先下了訂單。
恐怖的銷量自然主要是柿子們的功勞,很多真正的書迷手速慢了點就沒搶到,在社交平臺上到處抱怨不已。
在柿子們的狂熱一波后,新書的銷量就逐漸回到了正軌,可依舊造成了出版業的地震。
十天,就越過四百萬冊了。
作者出版社被同行們羨慕到發瘋,大大小小的作家們同樣對韓試免不了眼紅乃至嫉妒。
人的眼珠子是黑的,心是紅的,一旦眼珠子紅了,心就變成了黑的。
伴隨著《且聽風吟》的暢銷,爭議隨之而來,有些是就事論事,有些是否在暗戳戳地帶節奏煽風點火,就不得而知了。
只是除了極個別天生杠精,但凡有一絲名氣的,就不會頭鐵到直接對韓試上躥下跳地開噴,都力求做到起碼看上去有理有據。
前車之鑒呢,惹不起。
不少作家、教授或文學評論家以及部分書評博主,對《且聽風吟》詬病的地方,也沒有太多新意。
認為《且聽風吟》與韓試的前幾部小說一脈相承,都有著傷感文學的遺毒,充斥著無所不在的頹廢空虛與無病呻吟的消極,對社會沒有正面效應,尤其韓試作為一個有極大影響力的青年代表性人物,會給很多年輕人樹立錯誤的人生觀,陷入自我懷疑與麻痹放縱的泥潭。
如果只淺讀的話,對《且聽風吟》的指責與擔憂并非無中生有,書中是有無聊痛苦的影子。
韓試不喜歡只一味注重文學的嚴肅意義卻忽略了根本的審美愉悅,對專家們的說法很想嗤之以鼻。
若是在原來,韓試就放任不管了,一切交給讀者去評判,作者寫完了后就已與書無關。
可在《開講》的經歷,讓韓試的心態多少有了點變化,雖然完全沒有與人去打口水戰的興趣,卻有了一份作為公眾人物的擔當。
至少盡一份心,別讓有些人被專家們一通高大上的說辭給誤導了。
在網上對《且聽風吟》熱議時,韓試一反常態地很快就作出了回應,發了一條長微博:
“我們應該意會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實,文學可以僅僅作為一種描述。比起有著時代使命感的崇高的復雜的探討,在寫作上我偏愛于表達個體的纖細的獨特的情緒,寫一種特立獨行的體會,寫生的感受本身,并不在高深浩遠與哲學家都頭痛的意義。
同時就如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我所寫到的都是不存在徹頭徹尾的絕望。在每一本書里,故事的主人公都一直在路上,為了曾經處在黑暗中的自己,向往白晝之光。《且聽風吟》是關于回望與迷惘,亦是關于追尋與歸宿,孤獨的背后是解決孤獨的過程。
然后我想說一點個人的感想,我們都應當確認自己與周遭事物之間的距離,保持恰當的尺度。這種距離感是可以接近,但又并非黏糊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這個距離,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由。
放在寫作上,身為創作者的我與解讀者的大家,尺度就在對作品的直觀體會上,沒有多余的糾葛與云山霧罩。放到別的領域也是,就如我作為一個藝人,與作為粉絲的柿子們,尺度會讓我們都處在一個舒服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