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好像一個只能生活在純凈真空中的人,卻不小心來到了灰塵粉末四溢,充滿細菌的世界,任何一點異物,對他來講,都是致命的。
貫穿全書的是葉藏因為恐懼害怕,想討好其他所有人,但內在又對這樣的自己,厭惡至極。
我一直在思考的是:葉藏生活在那么一個富有衣食無憂的家庭,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性格?
童年體弱多病,作為家里最小的孩子,常被忽視。他說小時候最痛苦的記憶便是在家里吃飯,用餐的房間燈光昏暗,全家十幾口人一聲不吭用餐,他作為家中的老小,坐在最靠邊的末座,這些光景讓他不寒而栗。
曾遭到傭人們的侵犯和猥褻。但是他沒有辦法向任何一個人訴說,因為大家都向他關閉了信任的門。
全書關于家庭、家人的描寫,筆墨少之又少。
關于母親,只說了母親身體不好,自己的照料任務,來自于傭人。
關于父親,是一位了不起的官員,同時不茍言笑。記錄了一個細節,在童年時期,父親想要送給他面具的禮物,而他想要書作為禮物,卻因為這件事情,激怒了了父親。
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他,哪怕是他人寥寥數語的責備,都會讓他覺得猶如晴天霹靂,內心感到發瘋的恐懼。
父親的憤怒讓他坐立不安,為了迎合父親的心意,他在深夜潛入大廳,在父親的記事本上,寫上想要面具的禮物來討好父親。
他是如此謹小慎微,不遺余力的討好其他人。
他說“搞笑是他對人類最后的求愛”。
越是這樣,他離真實的自己越遠,他的異樣從未被家人發覺。
當葉藏過著窮苦困頓瀕臨絕望的生活,父親和家人幾乎沒有出現。
哪怕是最后葉藏因吸毒欠下債款,患上肺病咯血,完全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把神的存在作為賭注,鼓起勇氣給父親寫了一封長信,然而并沒有等來父親。
等來的是,父親派人將他送進了精神病院,一生被烙下精神病患者的標簽。
即便如此,葉藏沒說任何關于父親的評價。
后記中,仰仗著京橋小酒館老板娘的口,說出了那句:“都是他父親的過錯”
這句話好像一句控訴:在那一個抑郁的大家庭,不茍言笑不關心孩子的父親,關系冷淡的家人,是一切悲劇的源頭。
從小到大,他始終擺脫不了孤獨和傷感,他始終渴望,愛與被愛,卻始終事與愿違,深淵般的迷惘和絕望,漸漸將他吞噬,這便是他的一生。
寫到現在,如果以功利閱讀為目的話,我依然不能明白這本書到底告訴我什么?對成長來講,有哪些意義?甚至有眾多家長因為孩子迷戀太宰治的作品頭疼不已。
有一個知友說,文學作品不能像一件物品那樣,能以它的功用大小而評判。
但更像一幅畫,它擺在那里,不告訴你任何事。但是當你靜下來觀察那幅畫的時候,其中的某處景象觸動到你,那么這幅畫的意義,便在那里!
而對于《人間失格》,我覺得這樣比喻,再恰當不過。
它就在那里,不好也不壞,但你看它的時候,你會被觸動,這就夠了。
書封上有句話“期望這些苦痛掙扎、成為你的良藥,去愛這世間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