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會選擇這間俱樂部學習刀法就是因為眼前這個人。
在他決定學習刀法以強化自己戰力值后,直接花錢找‘專業人員’幫他搜索目標,最終找到了這個殘疾。
向洛辰介紹白教練的人發過一段視頻給他看,里面是白教練不知幾年前在國外參加地下黑市博殺的剪輯錄像。
真刀真槍,沒有防護,以生死分勝負。
那段視頻剪輯時長超過一個小時,白教練先后交手過一百個對手,一百多場戰斗,最終還沒有被人砍死。
雖然對手有弱有強,但確實是名副其實的百人斬。
后來不知道因為什么原因腿斷了,被迫跑回國內,淪落到這種地方混飯吃,但本身那份見識與經驗絕對不是尋常的武術教頭能比。
這種人為了錢,把自己的命和別人的命都不放在眼里,只要錢給足,洛辰不怕對方會藏私。
洛辰走到墻邊器架上,拿起一柄道具刀。
“不耽誤時間了,開始吧。”
武術想要最快提升水平,那就用大量實戰直接喂養。
白教練拿起一柄外形跟洛辰手里那把一樣的道具刀。
順便提一下,白教練使得最厲害的是苗刀。
苗刀,長五尺以上,刀身修長,有弧,但沒日本刀弧度那么大,外形近乎直刀,可單、雙手交換使用,因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在民國時期定名為苗刀。
不過這種刀卻不是民國才出現,如若考究起來,它的原形是明朝流入中原的日本太刀,后為適應當時明人的身材特點,經過改良,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
在明朝,它被稱作大明御林長刀。
后來戚繼光同樣從日本太刀的基礎上,改良出用于發揮戚家刀法的長刀,兩者外形幾乎也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戚家刀接近握柄的刀身1~2尺處沒有開刃。
到了民國這種類型的長刀統稱為苗刀。
需要區分,唐刀是直刃,而苗刀帶有不明顯的弧度。
白教練所教的刀法以《辛酉刀法》與《單刀法選》為基礎。傳統刀法流傳至今,比較有實戰性的也就這兩種。
《辛酉刀法》也有人稱為戚家刀,或倭刀術,根源是日本陰流劍術。《單刀法選》一樣根源于日本刀術,刀仿的是野太刀,刀法也是脫胎于野太刀技法。
也許是輪回,日本劍道起源于中國戰國時期的雙手劍術,在唐朝隨遣唐使傳到東瀛。而后為適應戰爭、械斗的需求,不斷演變,逐漸脫離了古中國劍術的影子。
因為歷史原因,劍道在中國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古中國戰爭更需要的是長槍還有弓箭,刀劍更多作儀杖使用。
加之民間對于刀劍的管控嚴格,不像武俠那樣,是個人都可以帶把刀帶把劍滿天下到處逛。
所以,刀法、劍法因為社會時代需求問題,發展不如槍法,古代刀術到了明朝的時候就已經基本失傳了。
即便是戚家軍,真正用于殺敵的主要武器也不是刀。
劍道在中國屬于被淘汰,而不是落后才失傳。
所以有人說,大槍才是最能代表中國武術的兵器。
好在苗刀刀法,經過幾百年發展,到民國時期,已經脫離了日本劍術的影子。
不過白教練教給洛辰的,并不單局限、也不拘泥于這兩種古傳刀法本身,一些其他流派的刀法、槍法、日本劍術,都或多或少地有融入其中。
這是白教練通過無數次生死博殺后總結出來的成果。
只限于苗刀。
不同的刀種,招法應用與思路自然各不相同。
同樣一種刀勢,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發力方式、角度、落點、打入,可以組成多種進攻思路,鏈接成不同的招式。但最終追求的是打擊速度和力量的高度契合。
技巧和招式只是基礎。
白教練所教的東西未必絕對適用于洛辰本身,他應該考慮的是怎樣從對方教的這些東西中,提煉出能最大程度發揮自己這具非人身體優勢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