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就是再燒一把火,將南方漸漸冷卻、漸漸認命的民心,再次燒起來,讓天下更亂。讓漢人百姓始終抱著希望,抱著反抗的念頭,維持群眾基礎。
第二,讓元廷和忽必烈明白,宋朝隨時可能會死灰復燃,這次鎮壓了,下次還可能死灰復燃。這樣一來,元廷就會將精力放在“宋朝余孽”身上,就會忽略很多東西,比如:海東。
第三,消耗元軍的有生力量。等到這個趙宋小朝廷被鎮壓,起碼會有不少蒙古軍隊和探馬赤軍傷亡。而這些精兵,尤其是“金貴”的蒙古精兵,死一個就少一個。
第四,讓忽必烈看到倭國支持宋朝復國的圖謀,然后更加堅定的征服日國,從而陷入征日的泥潭。
那么,趙宋復國能維持多久呢?
李洛估計,最多一個月,泉州必破。這個小朝廷注定只是曇花一現。就算有很多漢人響應,仍然逃不過敗亡的結局。
因為蒙元的軍事實力,太強大了。就憑那些一腔血勇的漢人百姓和義軍,又能堅持多久?
但是,帶來的影響卻一定很大。
到時,會死更多人。然后積累更多的仇恨,等著再一次點爆。
在這方面,李洛的確是個很冷酷的人。但是,他有說服自己的理由。
一切為了大局,一切為了…華夏。很多犧牲,是有價值的。
泉州之變有沒有可能阻止元朝征日?
絕無可能。
反而還會使忽必烈的征日之心更加堅定。如果倭國想通過支持義軍恢復宋朝,分散元朝精力,給元朝制造麻煩而拖住元軍征日的步伐,就必定是適得其反,事與愿違。
那說明倭國人小看了元朝的實力,更小看了忽必烈的意志。
元朝從蒙古帝國開始,很多次都是同時打幾場戰爭,不但多線作戰,而且還能打贏。而忽必烈,更是一個有著鋼鐵般意志的君主。
這次,倭國人在戰略上的短視,不但無法拖住元軍征日的腳步,還會更加激怒元廷。他們算是自作聰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李洛正在沉思間,忽然李織前來匯報道:“社主,江南急件。”
如今崔秀寧不在,關于情報李織就直接向李洛匯報。
“說。”李洛道。
李織打開一個簿子,“李徐已經被江南行省左丞、蒙元間諜首領尤宣撫,吸納入‘驛使司’。因為他會倭國語,馬上就要被尤宣撫派往倭國,以南洋歸國日僑海商的名義,去倭國潛伏。”
李徐也是崔秀寧第一批學生,早在去年十月初,就去江南接近尤宣撫。
他的身份是一個商鋪管事,專門販賣倭國特產。足足偽裝了三個月,制造幾次“巧合”,才在今年一月讓尤宣撫注意到他。尤宣撫又觀察試探了兩個月,才放心的把李徐招攬過來。
元廷很快就要征日,尤宣撫作為元廷特務頭子,當然要派人去倭國臥底。只是他手中沒有給力的懂倭語的間諜。
尤宣撫“無意”中發現府邸附近的一家販賣倭國特產的商鋪管事,竟然能懂倭語,當即就留了心眼,在反復派人試探后,排除了李徐是倭國奸細的可能,就決定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