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李洛不知道的是,當安南君臣得知元軍即將卷土重來時,竟然壯士斷腕般下了一道決絕無比的命令:令百姓毀了自家的莊稼,免得落入元軍之手!
至于安南百姓今年會不會缺糧,安南君臣已經顧不上了。反正只要元軍打進來,莊稼也保不住,干脆毀了,也不留給元軍。
安南百姓毀掉了自己種的莊稼,再次攜家帶口的離開家園,鉆到山林中的巖洞。安南山林的一個特點,就是巖洞極多。
廣西思明路就是元越邊境。元軍十七日出發,到了十八日,也速迭兒的數萬騎兵通過大南關(友誼關),就攻入安南國境,沿著諒山直撲諒山關。
諒山關北高南低,對于越南來說并不好守。這也是為何中原王朝攻打安南一般都能長驅直入的原因。
駐守諒山關的越軍,早就知道元軍南下的消息,他們也明白守不住,十天前就撤回內地,一邊快馬飛報安南朝廷,元軍已經在思明州集結。
天長府,古禮城,仁壽宮。
此時的安南朝堂,正在議論是否借兵給宋國的事情。
經過特務們的努力,終于說動了宋將趙忠。趙忠自告奮勇的上奏陳晃,他愿意歸宋,和宋軍水師一起攻打瓊州。
如此一來,安南君臣就再也無法反對了。宋國借兵三萬,聯手抗元,不借也就罷了,怎么能阻止本是宋將的趙忠歸宋呢?那也太不義,太不顧大局了。
趙忠本就是宋國的臣子,他的五千兵馬,本就是宋軍啊。
但是,雖然陳晃答應趙忠歸宋,“宋使”馬宣禮卻仍然不滿意。
“大王,趙忠本是宋將,他也只有五千兵馬,實在是不足敷用。還請大王再借越軍一萬吶!不然,這點兵馬,如何能攻打瓊州?再打廣州?”馬宣禮懇求道。
御史大夫黎括出列說道:“馬侍郎,以本官所見,貴國攻打瓊州,實屬不智,還不如直接攻打廣州。有五千水師,再加趙將軍五千陸師,打一打廣州,起碼能召集不少漢人百姓,擴充實力。”
馬宣禮道:“黎大夫何出此言?瓊州乃是我朝看中的復興之地,剛好能以水師封鎖雷州海峽,離中原百姓又近,怎可放棄?”
黎括搖頭道:“馬侍郎估計離開中原已久,不知瓊州之事了。前幾年,島上黎民酋長符南,綁了大宋瓊州安撫使,投降了蒙古將領阿爾格雅。”
“如今,島上黎人,僚人酋長,都降了蒙元,日子過得好不滋潤。元廷封了符南等人做了黎兵萬戶府的萬戶官,千戶官,一個個成了元廷的土司官人。你攻打瓊州,先不說元軍,首先這一萬多黎僚蠻兵,就很難對付。”
“還有,瓊州島上只有十幾萬人,大半還是蠻子。漢人不過數萬而已,就是這些漢人,也多半和蠻子有牽扯,或者通婚,或者聯誼,指望他們擁護大宋,那是不要指望。”
馬宣禮頓時失望無比的說道:“黎大夫所言當真?”作為特務,他當然知道瓊州的消息,但他必須要做出失望的樣子。
唐軍根本沒打算占領瓊州。因為,不值得。
瓊州人口不過十六七萬,漢人只有四五萬。而島上的黎人僚人酋長,幾乎都降了蒙元。
蒙元對待黎人等部族,采用的是“以蠻治蠻”的策略。通過封賞籠絡上層頭人,支持保護頭人對百姓的統治,利用土司來控制蠻人。
蠻人百姓水深火熱,如同奴隸,而土司頭人們仗著元廷撐腰,作威作福。
唐軍要是占領瓊州,壓根就沒什么用處,反而要和黎兵打仗。
黎括見馬宣禮似乎不信,說道:“千真萬確。所以貴國恢復瓊州并無裨益,還不如直接打廣州。”
他這么建議,當然是有私心的。倘若宋軍攻打廣州,元廷一定震驚無比。肯定會減小對安南的壓力。
要知道,如今南方底層百姓仍然民心思宋,宋軍要是占領了廣州,漢人百姓就會應者云集,元廷安能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