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十三,大軍到岐山,過五丈原,李洛親自祭祀武侯。
冬月十五,李洛的大軍行進五百里,來到隴州。隴州已經被改名為隴安縣,劃歸鳳翔郡管轄。
出了隴縣,就是關隴古道了。
守長安必守隴右,守隴右必控河西。晚唐,河西、隴右失守,吐蕃逼近隴山,大軍直逼長安,掐斷了絲綢之路。
李洛的行軍路線,計劃從長安到隴安縣,出大震關翻越隴山,通過固關,沿馬鹿、關山草原,過長寧驛,清水,達秦州(天水),這是最便捷的一條路。
這條道路在晚唐時為抵御吐蕃人,曾故意破壞過,或道中植樹,或巨石塞路,但元廷后來又大力修復過,現在仍然比較好走。
漢朝時,隴山古道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寨,很是發達熱鬧。
冬月十六,李洛出隴山,來到大震關。但見隴山逶迤,關城巍巍,古道森森森。這里是西出隴山的第一個關隘,也是絲綢之路最東邊的關隘。
此地,之前商旅每天絡繹不絕,駝鈴悠揚,很是熱鬧。可是自從李洛進攻關中,唐元大戰,烽火四起,關隴古道立刻變得冷寂起來,不復之間商旅往來的盛況。
大震關早被元軍主動放棄,此時閬然無人。唐軍大搖大擺的入關,修整半日,就進入山中古道。
這就是關隴古道了,周初的武庚就是通過這條道,被武王放逐到隴右。秦人是被周武王放逐的殷商后裔,秦人東來,就是通過這條山道進入關中。
李洛騎馬行走在關隴道上,看見路邊古拙的石雕、殘破的條石,以及關隘舊址,不禁心懷古之幽思。
《詩經》中與關隴道有關的,李洛所知的就有其中有《車鄰》、《小戎》、《蒹葭》、《駟驖》四篇。唐代李白、王維、岑參、高適等也皆有詩篇。
秦人東進,張騫通西域,光武滅隗囂,武侯征關中,唐玄奘西行取經…都和這條古道有關啊。李洛這樣雅盜,后世還來過這里…找寶,還在路邊的古驛遺址找到過幾塊唐朝石刻,停留過一段時間。
隴山九回,不知其高。關中漢子服兵役西征戍邊,到此瞻望,莫不悲思。
李洛看到匆匆趕路的唐軍將士,不禁想起杜甫《秦州雜詩》,輕輕吟出其中兩句“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面露憐憫之色。
隨侍的司錄郎中孟徽見狀,立刻記載:“二年冬月十六,上過大震關,入隴山道,憫古來將士戍邊之苦,誦杜工部《秦州雜詩》。”
隨侍的韋素也趕緊說道:“陛下乃仁君圣主,武伐暴虐,德也。況陛下公正嚴明,愛惜將士,必不使關西老將,望月聽笛,駐馬落淚也。”
這韋素可真會說話啊。
李洛微微一笑,“卿多妙語,朕始知之。”
韋素的這番話,出自王維的《隴頭吟》,其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王維這首《隴頭吟》,是說將士常年出征,卻得不到應有的封賞,替他們感到不平,譏諷朝廷賞罰不公。
而韋素說李洛必然不使“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表面看是夸贊李洛愛惜將士,賞罰分明,但其實也是巧妙的諫言李洛。
能諫言,還能說得這么好聽文雅,也就是文臣了。
冬月十八,大軍終于通過元軍放棄的固關,前面豁然開朗。竟是一大片高山草原,一眼望去,天蒼蒼野茫茫,白云悠悠,緩坡起伏,令人心曠神怡。
這就是著名的關山草原了。
秦漢隋唐的戰馬儲備,這片草原貢獻很大。冠軍侯擊匈奴的戰馬,就出自關山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