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洛和崔秀寧的臉色,都很凝重。
半年,幾百萬難民最少要消耗七八百萬石糧食,才不至于餓死(喝粥)。因為,古代百姓肉和油吃的很少,吃的又是糙糧,零食也絕對不會有,加上體力消耗較大,所以人均主糧消耗遠超現代人。
所以,人均一日一斤糧食,在古代只能混個半飽,就不敢干重體力話。
哪怕僅僅不讓難民餓死,也有四百萬石糧食的缺口啊。最多賑濟到三月,等不到夏糧收割了。
“所以,必須還要動用官賣糧。只是,不知官賣糧還有多少。”財部尚書總結道。
李洛馬上看向專賣寺卿王葛。
大唐的糧食,實行的是類似后世的國家統購經營之法,目的是為了穩定糧食價格,抑制糧食投機,也為了增加國庫收入。
每年,農民的多余糧食只能賣給專賣寺。專賣寺買了余糧,再通過各地官糧鋪賣給需要糧食的人。由此一來,就消滅了貪婪的大糧商,既能讓農民的余糧不會被惡意壓價,也不會讓非農人口吃高價糧。
專賣寺卿王葛出列道:“啟稟陛下,各地專賣寺官糧商鋪的可售糧食,如今有一千八百多萬石。可是,如果調集四百萬石官賣糧賑濟,那么可售糧就少了,糧價就只能上漲。”
“好!”忽然李簽又蹦出來奏道:“陛下,臣懇請全部用官賣糧賑濟,不動用國庫稅糧。如此一來,朝廷能減少很多損失啊!”
關漢卿覺得不妥,第一次出列發言道:“陛下,臣認為大鴻臚此言差矣。要是不用國庫,全部用官賣糧賑濟,那么官賣糧的價格就會大漲。城中市民,就只能吃高價糧,還吃不飽。”
“大鴻臚此策,乃是把朝廷應該承擔的代價,轉移到不種糧食者頭上。不光城中市民的口糧減少,就是工匠,警士,官吏等所有人的口糧都減少了,還要吃高價糧。如此一來,他們就會對朝廷不滿。”
李簽哼了一聲,“哪里有這么多不滿?每個人承擔一點,大唐就能度過難關。陛下和朝廷如此仁厚,難道關鍵時刻他們就不能吃點虧么?為何所有代價,只要朝廷來負擔?朝廷不加稅,已經是天高地厚之恩。”
“再說,那么多官賣糧,并不是都買去當飯吃,很多糧食,都是買去釀酒釀醋的。這部分,起碼要占兩成。不然,你以為民間那么多酒和醋,是從哪里來的?大不了朝廷下令,暫時禁止民間釀酒釀醋就是了。”
關漢卿道:“大鴻臚言之有理,是下官思慮不周。”他本就為人豁達,又是極有天分之人。此時不但覺得李簽言之有理,反而從李簽話中突然得到了啟發。
“陛下,適才大鴻臚所說,缺是老成謀國之言。臣以為,與其讓官賣糧漲價,還不如堂而皇之的加稅!”
加稅?
此言一出,滿殿大臣都有點愕然。尤其是海東時代的元從老臣,就更是有些錯愕。
大唐從海東侯國開始,就從來沒有加過稅啊。
一直是兩成稅,一絲都沒有加過。
李洛和崔秀寧也忍不住對視一眼。兩人也從來沒有想過加稅。
卻聽關漢卿繼續道:“臣歸唐不久,卻也活了五十歲,倒也經歷過不少事。這段時日,也了解過大唐百姓之稅負。”
“說起來,兩成稅負并不算太低,可大唐沒有苛捐雜稅。大唐百姓稅負,是前宋五成,蒙元三成,日子好過的多。據說,最早光復的江南,百姓已經殷實起來,南方各州,漸有盛世之氣象。”
“這些,都是陛下恩澤萬民所致。如今,南方百姓日子越來越好過,就不能偶爾加一次稅,幫朝廷渡過難關么?”
“如此大事,何止是陛下之事,朝廷之事?那也是天下人之事,應該各有分擔才對啊。以此讓百姓明白,國家有難,草民有責。也形成一個慣例,將來國家百姓再遇大事,偶然加稅就是理所當然。”
“國家遇大難可加稅,可國庫豐裕時,也可減稅。如此張弛有度,方是大唐之福。否則遇到大難,百姓事不關己麻木不仁,一加稅就怨聲載道,焉是好百姓?長此以往,自私自利者多,毀家紆難者鮮也。”
“同樣,國庫錢糧多的用不完,卻還年年照常征稅,這也不對,也應該偶爾減稅,讓利于民。”
“臣以為,河南江北百姓,不用加稅。但他們必須接納流民入戶,多余的房屋騰讓出來給流民暫住。這就算他們加稅了。”
“而南方百姓,則要加稅一成,幫朝廷渡過難關。如此一來,朝廷和百姓共同出力,勠力同心。既大大減輕了朝廷負擔,又由此教化了百姓,使百姓遵循相互幫助的人道大義啊。”
“朝廷可張貼告示,曉以大義說明原委。臣再令各地劇院戲班,上演曲目,宣揚賑濟流民之仁政,百姓踴躍報國之德。如此,加征一成錢糧,百姓不但沒有怨言,還能更加感念陛下和朝廷。”
關漢卿一番話酣暢淋漓,說的百官不住頷首。
這位上任不久的文藝寺卿,說的真是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