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內開展殖民活動與人類歷史上所經歷的殖民大有不同。
其中最大的區別在于付出與回報存在著非常漫長的延遲。
星際殖民,人類各國所付出每一塊錢,可能在百年時間里都賺不回來。并且前期需要投入的資源是海量的,這與隨便帶點人就開著一艘破船抵達新大陸,隨后建立殖民地自給自足的古老殖民活動是完全不同的。
每在外星建立起一個殖民地,都需要大量的移民,與幾乎能讓各國財政瞬間血崩的資源。
劃破一個國家的大動脈去養一個殖民地?
這付出值得嗎?
為什么不將那些資源補足本國,提高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這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相關的利益分配也叫各國止步不前,星際殖民足足受挫數年之久。
后來,一個小機靈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利用關稅。
如果將整個藍星作為一方,殖民地作為另一方,通過在雙方互設海關,調控關稅比例的方式,就能完美的解決回報與付出的問題。
例如火星殖民地。
在火星殖民的早期,國聯成立了一個火星建設與經濟發展聯合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就屬于政府組織,通過將整個火星殖民地以一個獨立國家的形態構建起來,設置一個火星的海關,火星之外一切與火星殖民地的經濟、商品往來都必須通過海關,而海關會收取一定比例的關稅。
然后藍星這邊也設置一個聯合海關,這個海關專門用于對藍星之外的經濟、商品往來。
這樣,一個非常理想的模型就形成了。
通過操控兩個海關之間的關稅,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
例如,藍星海關對于火星殖民地生產的商品收取10%的關稅,而火星海關對于藍星生產的商品則收取高達50%的關稅。
這就使得民間的企業為了利益,自發的前往火星殖民地,開辦工廠,建立公司,因為這比在藍星上要劃算很多很多。
而隨著這么多民間企業的前往,他們自然就需要招納員工。又因為他們的商品存在天然的優勢,使得他們可以開出一個更好的工資條件。
為了更高的工資,自然就會有人選擇前往火星打工,這些人中只有有人留下,那殖民不也就搞定了嗎?
并且這種方式藍星各國也并未付出太多的資源,通過轉嫁成本的方式,將殖民地的建設成本很自然的安到了那些企業的頭上。
而那些企業也很滿意,因為他們之后會賺到更多的錢,最終付出的其實還是藍星上的各種企業,工廠,還有勞動力。
但這些企業和人可以選擇走出去,去火星上安家落戶。
而通過一套非常復雜的數學計算,國聯也能保證藍星上的人民與企業不會出現任何危機。畢竟,整個蛋糕在慢慢做大了,而非一個恒定的值,人類文明總資產會隨著殖民活動而膨脹,藍星哪怕在這其中付出了很多很多,也還是能分到一杯羹,嘗到一點甜頭,形成雙贏局面。
而等到殖民地養的差不多了,很肥碩,就可以再操控關稅,讓藍星采摘到最美味的那顆果實。
這是多么完美的星際殖民模型啊,能想出這套玩法的簡直就是個天才!
只可惜…
任何所謂完美的模型都有著漏洞。
那就是采摘時,殖民地會反抗。
對于殖民地可能鬧獨立之類的問題,國聯也有所準備。
那就是建立起一支規模龐大的星際艦隊,用武力來保障這套機制的順利運行。
太陽系聯合艦隊,便是藍星的希望,人類文明最偉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