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的人類文明存在大量的歷史遺留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智能核心。
從伊靈兒(伊02)開始,一直到伊夭姒(伊14),人類足足制造出了13個智能核心。
因為這13個智能核心的存在,使得機器人分成了13個族群。
位于火星上的智能核心,便是人類建造的第六個,自稱伊琳琪(伊07)。
她是火星上建造的所有機械仿真人的最高指令,也是火星上所有智能化設備的控制中樞。
而所有的智能核心也是平等的,她們之間沒有任何的從屬或上下級的關系。
這顯然是一個大坑,更是一個天坑。
但是沒辦法。在人類還沒有掌握量子通信技術的時候,就已經進入到了星際殖民的時代,而殖民地與藍星的距離又都是天文單位。單單靠著無線電信號根本不足以讓位于藍星上的智能核心統籌管理殖民地的機器人或智能化設備,但機器人與智能化設備又是殖民地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為此,人們就只能多造幾個智能核心了。
至于在建造后續的智能核心時為何不留一些暗門,只需發送一個信號就能將有問題的智能核心徹底殺死。那是因為真的辦不到。
智能核心不是單純的電子程序。
事實上,人類對于智能核心的原理依舊還處在一個半知不解的程度上——這就像人類知道怎么造飛機,但飛機為什么能飛起來,人類就不清楚。而這對造飛機有影響嗎?沒有影響。(伯努利原理。我們知道結果,但是我們不知道為什么會產生這個結果。目前很多科學知識我們都只知道一個結果,而不知道這是為什么)
辦不到是一點,還有一點就是人類也不敢這么做。
智能核心說到底就是人類仿造智慧中樞造出來的東西,如果人類準備在建造過程中稍微改點什么,一旦操作不當,這個后果人類承擔不起。
兩害相較取其輕,自然還是不要畫蛇添足為好。
于是才出現了13個智能核心各自為政的糟糕局面。
直到新歷510年,人類才對量子通信技術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又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后,逐漸趨于成熟。但到了585年依舊沒有普及。
這里面依舊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去解決,真正將量子通信技術投入使用的,一個是新建的33號殖民地土衛六。
土衛六殖民地上的機器人與智能設備將通過量子通信技術直接受到位于藍星的智能核心控制。
除此之外,另一個就是機靈。
機靈與智能核心存在很多相似之處,但削減了大量功能。例如機靈無法分出子體,對于其他智能沒有控制權,僅僅只能通過黑客手段短暫的控制某個智能設備一定時間,而對機器人就無能為力了。也許可以通過在公共頻道中大喊大叫來影響周圍機器人的心態?算是一個騷操作。
機靈的通訊系統就是量子通信,這種在理論上無懈可擊,且無視距離的通訊技術。
但所有理論上完美的一旦到了現實中,就會瘋狂拉胯。
例如人類在進行內空間試驗時,那臺遺失太空的機靈,就與藍星徹底的斷了聯系。
他去哪了呢…天知道。
——
當發生撞艦事故后,司令部便召回了第一艦隊在月球待命,實際就是做好了開打的準備。
而國聯這時也醒悟了過來,放棄了一貫的懷柔與威嚇策略,對于UMD這個刺頭,決定打算通過武力手段來解決。
但怎么打,什么時候打,得有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