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過兩天,向冬也成功的引氣入體了。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他們干活更輕松了,這一點令元初很滿意。
之后的上山獵物,殺豬宰羊,效率更高了。
而對于元初來說,更豐厚的回報終于來了。
因為秋收了。
秋收雖然不如夏收辛苦,天氣也沒那么熱了。但活依舊很累。
一進十月,玉米、高梁、大豆、小米這些作物相繼成熟。
秋收,即便累,也還是歡喜的。糧食歸倉,就代表這往后這半年,有了口糧,不會餓死。這對于一年到頭都是半飽的人來說,秋收是能吃幾頓飽飯的。
玉米地里的棒子,也不是所有的都一次性成熟的。總有一些還嫩著呢。掰棒子的人遇上這樣的,少不得趕緊撿了鮮嫩的直接剝了皮,將那嫩玉米粒啃著吃了,然后吃出一嘴的白色的漿汁來。
大隊長就在地里不斷吆喝,不許私下里偷著吃,要收起來,然后統一按戶按工分分配。但人餓極了,哪里管得了這么多,還不是該怎么吃還怎么吃。
更能剩下一些,一家能分上兩三個,擱在鍋里用清水煮了,就自有一股子清香。
嫩玉米烤來吃,又香又甜,是田間地頭少有的美味。
村上為了防止干活偷懶不積極,特意將地塊劃分出來,大人每人每天兩畝,半大孩子每天一畝,干完這些,也給計入滿工分,干不足量的,就要被扣工分。
元初真心不想鉆玉米地!那酸爽的感覺就別提了。
玉米葉子是劃皮膚的,為了防止劃破皮膚,就要長褂長褲穿著,一些老農頭上再包塊毛巾。就這裝扮,再往玉米地里一扎,要多悶熱就有多悶熱。
布袋子一掂,滿了再從地里背出來,倒到谷場上,一塊晾曬。如此這般,花在路上的時間都很多。
有的會先割了玉米桿,一塊放倒,再收攏到一塊,再一一的往下掰,這樣到是不悶熱了,同樣也很麻煩。
玉米收到谷場晾曬,一些半大孩子或者老人則負責在谷場剝玉米,這已經算是極輕松的活計了。
在沒有機械現代化的條件下,農民真的十分的辛苦。而知青哪里見識過這個,一個個不到一天時間就快累趴下了!
完不成任務額,扣工分,扣口糧,沒辦法,只能起早貪黑,加班加點的干活。
很多老知青捱不過去,又看不到回城的希望,找個鄉下姑娘、小伙湊和著過的很多,都是被日復一日辛苦的農活壓的。
也有男女知青互相抱團取暖的,種種不一。
而新知青憑著一股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感覺自己還能再堅持一下的很多,都是苦苦的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