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新上任的李大斤縣長更是提了好多次。
說這是個人才。
人才自然是要干一些普通人干不了的事了。
比如,寫文章在報社里發表,而且還是省報。
沈蔓竹是有意的,在這個時候,只有把消息放在報紙上才會被正視。
看報紙的人再把消息傳出去,就感覺能耐了不少。
畢竟有很多村子里的人在這個時候,別說報紙了,就連普通的紙都得摳摳著買。
沈蔓竹的文章跨度非常大,今天寫的是美食,明天就寫讀后感,后天就有可能寫成了天氣。
是的,天氣。
還是關于季節的,比如暴雨,比如季風,再比如地震。
是的,地震寫的極其詳細。
而且遠在省報的紀紅也是真的敢干,一字不差的都給發表了。
連續六期都是寫的地震,從震前變天,到震中危急,再到震后重振,讓看到報紙的人都以為是老學究寫出來的。
顧老爺子也有每天都看報紙的習慣,尤其在沈蔓竹經常來他家的時候,看的就更多的。
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找到沈蔓竹寫的小豆腐塊的文章,念給老伴聽,然后再把報紙交給老伴收起來。
這些都是要留紀念的。
可都是孫媳婦發表的。
當看到地震的篇幅的時候,老兩口震驚之余,就默默的開始收拾著一些必帶物品了。
孫媳婦都說了,要提前把必備的東西收拾好,萬一有事情,可以馬上用到。
6月地震。
地震,來的很突然。
卻并不嚇人。
因為報紙上提及到,從省里到市里再到縣里到村里,都有些準備。
看的多了,就很自然的準備了。
雖然并不是多充分,一震就有破損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好歹沒有人員傷亡。
地震初時,就有睡覺警醒著的人馬上開始喊人。
周圍的人馬上帶著自己的東西跑向了空曠的地方,在那邊還有臨時搭的一些空棚子。
那些據說是防震棚,不過也就剛開始搭了,后來慢慢的就有人說多余做這些,這么多年沒有地震,怎么可能現在震。
所以后來這地震棚也就沒有人再去搭了,誰會想到這空棚現在竟然真的用上了。
大部分人都看過報紙,或者是聽到過相關的消息,現在也正好用上了。
竟然一點也沒差。
地震初時,李縣長馬上在縣委組建了臨時小級,就是為了震后的工作安排。
結果在他們走方的時候才發現,一切都有條不紊的。
他們只需要做好后勤工作就可以。
這真的是本縣城的福遠啊……
小沈就是整個縣城的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