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與視覺感知芯片差不多大小的手機CPU芯片,工作溫度一般也保持在20-50度,在持續滿負荷工作的時候,四十多度是很常見的。
這對手機和電腦來說,可能是小問題。
但是視覺感知芯片是一顆植入到眼部的芯片啊,而且一天都是持續十多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
如果一塊小拇指大的金屬,在眼睛里持續保持四五十度的高溫,誰能受得了?
人發燒40度以上都是超高燒了,會把腦子燒壞掉的!
一塊芯片長期在體內維持四五十度的溫度,那這就不是個醫療設備了,而是個殺人兇器!
所以無奈之下,陳長安只能選擇修改方案,為植入體內的這顆視覺感知芯片減負。
咋減負呢,自然就是將原本需要它處理的數據轉化工作,給轉移到外部工作。
這就誕生了這個方方正正的外置處理器。
重新設計的方案中,搭載在護目鏡上的微型攝像頭采集到的畫面數據,將不會直接傳輸到植入到體內的那顆視覺感知芯片中,而是傳輸到外掛在耳朵旁邊,靠近太陽穴位置的這個處理器。
然后處理器再將這種電子信號,經過計算和處理,轉化成大腦皮層可以理解的信號,然后再將轉化好的信號通過無線傳輸技術,傳輸到體內的視覺感知芯片中。
而這顆植入的視覺感知芯片,將不再負責數據的處理和轉化,只負責和視神經的連接工作,通過刺激視神經來產生生物信號,然后這個處理過的生物信號就會順著視神經傳輸到大腦內。
這樣,患者就可以接收到經過攝像頭拍攝到的畫面。
整個傳輸環節,聽起來很復雜,但是實際上卻非常的迅速。
在全程通過無線信號傳輸的情況下,從攝像頭捕捉到畫面,到大腦接收到信號,一共也就只會有大概1-3毫秒的延遲。
對于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來說,3毫米的延遲,基本上患者是感覺不到的,大腦接收到的畫面在患者看來,就是實時的。
大家玩個電腦游戲,10-20毫秒的延遲,都幾乎感覺不到任何延遲感,更何況3毫秒。
至于整個裝置的供電系統。外部的處理器自然是使用光電池,無需充電電池或者定期更換電池,單單只給一個處理器供電,一塊光電池已經足夠日常使用了。
而微型攝像頭,使用的是可拆卸的可充電鋁電池供電,微型攝像頭的功耗很低,一塊鋁電池可以使用十天左右,沒電了更換一個鋁電池就行,患者只需要常備兩個鋁電池,用來替換使用就行。
而最最重要的植入到眼內的感知芯片,自然也同樣是使用與之一同植入眼內的光電池獲得電力。
之所以最終成型的視覺假體裝置會有一個黑色的護目鏡,為的就是給感知芯片供電。
這個黑色的護目鏡具有聚光的作用,護目鏡中產生的強IR光能被用于為植入電池供電,這樣植入到眼內的感知芯片就可以長期工作了。
現在市面上的光電池已經發展的很成熟了,這種小型的光電池更是有幾十家企業可以生產,便宜又好用,還能解決植入硬件供電的問題,簡直是科技利器!
一個搭載了微型攝像頭的護目鏡,一塊掌心大小的微型處理器,以及一塊拇指蓋大小的視覺感知芯片,就這么組成了瑞康醫療的第一代視覺感知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