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其實特別簡單,在仿生義肢內部是有幾個專門用于與殘肢固定的真空吸盤,并且在連接處還有一些人造肌肉組織,當仿生義肢與殘肢吻合上之后,內部的吸盤以及人造肌肉便會收縮,與殘肢部位緊緊的貼連在一起。
工作人員向龐成旭解釋道:“當供電啟動之后,真空吸盤便會產生巨大的吸力,吸在殘肢上,這是一種借鑒于章魚吸盤的仿生技術,能夠產生自身60倍的吸力。
并且在人工肌肉的幫助下,至少需要超過自身120倍的作用力,才可以將手指從殘肢處拔下。
這個吸力是非常強勁的,除非有一個大漢抓著龐成旭的手指用盡全力往外拔,才有可能在仿生手指啟動的情況下,粗暴的拔下。
而像是仿生手掌,由于自身的重量更重,吸力更強,更難被拉下。”
龐成旭聽他這么一說,不但沒太明白他說的意思,反而更加疑惑了。
“那在日常使用上有沒有什么注意事項?”
工作人員搖了搖頭,解釋道:“基本上仿生義肢日常使用中是不會出現連接不牢的事情,不太可能出現用著用著突然從手臂上掉下來這種尷尬情況發生。”
“只要不去玩啥拔河、舉重等挑戰極限的事情,平常單手提個四五十斤的物品,搬運些家電啥的都沒問題,你一會去復健中心,會有專門的老師向你們詳細的介紹和解釋仿生義肢的具體使用方法,以及一些注意事項,和條例的。”
“好吧。”龐成旭點點頭,沒再多說什么,一會反正有專人進行教學。
其實陳長安是考慮過通過手術的方式,將仿生義肢與用戶的殘肢直接連在一起,變成不可拆卸的人體植入設備。
這樣抗拉力會更強,會完全成為人體的一部分,但是如果這么做的話,安全風險將會大大提高,而且損壞后的維修也麻煩,電池的更換也麻煩,整個內部布局都要重新設計。
而且將一個電子設備和人體物理上連接在一起,而不是穿戴,用戶也會產生一些抵觸心理,畢竟沒人希望自己被當成半機械人。
所以最終陳長安還是選擇了可穿戴式的方案,既安全,又容易通過上市審批,也好推廣。
工作人員用了兩三分鐘,就為龐成旭安裝上了兩根仿生手指。
“好了,這里有個二維碼,你可以掃碼下載一個仿生義肢的APP,通過APP你可以控制仿生義肢啟動和關閉,以及查看電量,還有各個零部件的運行情況,有沒有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零件有沒有損壞等情況都可以通過APP查看。”
“兩者之間的連接是通過藍牙進行接發送,并不需要聯網就可以操控的,安全性很高。”
“APP的賬號不用注冊,是用身份證登陸的,并且每個仿生義肢都擁有唯一的識別碼和你的身份證終生綁定,兩碼必須都驗證通過,才可以登陸APP進行操作。”
“第一次登陸的時候會要求你設置密碼和錄入指紋,以后登錄時可以選擇密碼登陸或者指紋登陸。”
“你的APP只能操控你自己的仿生義肢,無法操控任何其他人的仿生義肢。”
龐成旭按照工作人員的指引,拿出手機掃碼下載了APP,并且用自己的身份證登陸設置了密碼和指紋之后,APP上便進入了一個管理仿生義肢的頁面。
在頁面上,最醒目的就是一個紅色的啟動圖標。
工作人員笑著說道:“點一下啟動按鈕,你的仿生義肢就能激活了。”
龐成旭深吸一口氣,顫抖著伸出了手,按下了這個按鈕。
一瞬間,左手立馬產生了一陣酥酥麻麻的感覺,四五秒之后,這股酥麻的感覺消失。
龐成旭輕輕動了一下左手手掌。
“動了!仿生手指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