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支書回憶著小時候的經歷,有些恍如隔世。
“那時也有血頭,叫血隊長,醫院有病人需要輸血了,通知血隊長找賣血的人,血隊長知道有誰愿意賣血,就騎自行車來叫你。那時賣血的人少,也沒有聽說過傳染艾滋病,有人賣了一輩子血,也活到了七八十歲。”
“當時都好好的,為什么后來反而會出這種事情了呢?”楊支書一臉的懊悔,可是卻已經無事于補了。
隊伍里,一位年紀比較大的醫生親身經歷過**十年代的賣血潮,他解釋道:“80年代后期,單采原料血漿使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血液開始作為生物制品的原材料被收購,血液的市場需求急劇擴大。各地紛紛建血站專門采集原料血漿,一大批“獻血員”隊伍應運而生,豫省農村一些貧困地區幾乎所有青壯年被捲入其中。”
“為了有所區別,人們將到醫院賣血,叫做賣全血,簡稱“全采”;到血站賣血叫做賣血漿,簡稱“單采”。”
“所謂“單采”,是血站把采到的血用離心機分離,只留下血漿,把紅細胞回輸給賣血者,采到的血漿賣給生物制品生產廠家,生產制造生物制品,如白蛋白、球蛋白、血小板。”
“可是單采血漿”有極其嚴格的操作技術要求,否則在回輸血球的過程中,同一批賣血者中,只要有一個病毒攜帶者,就很可能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艾滋病就是血站在“單采血漿”回輸紅血球的過程中,在賣血人員中傳播開來,同時傳播的還有瘧疾、丙肝、梅毒淋病各種性病,等等多種疾病。”
幾個年輕的醫護人員似懂非懂的點點頭,出聲道:“所以,豫省農民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原因,不是采血器械消毒不嚴格,共用針頭,而是單采血漿回輸紅血球。”
“對的,當時許多獻血員單采、全采都賣,所以,又出現大批輸血感染者,后來北上廣等大城市很多艾滋病感染者,醫源性根源都在豫省,因為當時全國都很缺血啊,豫省又是人口大省,當時豫省農民又非常窮,大半個華夏的血制品都是豫省提供的。”
“而且當時還沒醫改,醫生開一袋血漿提成5-10塊,所以不管是否需要都會動員病人輸血,都是受利益驅動,結果輸血又感染一批,當時許多住院產婦被動員輸血,致使一大批產婦和孩子感染了艾滋病。”
“這都是時代的錯誤,在當年沒有完善和健全的輸血制度,醫生又因為沒有規范的用藥制度,為了利益,大肆動員病人輸血,這才釀成了這么一場大禍。”
楊支書也在一旁點頭附和道:“那時候豫省到處都是血站,一個地級市里都能有五六個血站,村里人就到處跑著賣血,不賣家少,都賣!縣里小車下來宣傳獻血光榮,喇叭吆喝著:要致富,走獻血路!自己縣里有血站管獻血,外縣也有血站也管獻血。”
“造孽啊!”
一個小護士舉起手,疑惑的問道:“那后來呢,后來大家是怎么不愿意賣血了,是因為艾滋病感染太多人了嗎?”
“到最后?”楊書記嗤笑了一聲,有些憤憤的說道:“最后也不是不想賣了,是找不到血站了!”
“后來事情鬧得太大了,政府又把血站都關了。”
“沒有血站,上哪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