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二十四號飛船上。
剛到太空的謝菁,興奮的指著一個在地球近地軌道上安安靜靜停駐,由四個太空艙組合在一起的人造物體說道:“快看,那個就是為我們火星登陸做保障的太空中轉站吧!”
朱光成點點頭說道:“對,那個就是火神號中轉站,等我們出發一周后,地球指揮中心就會開始安排后續的發射計劃。”
“將會有四艘火箭從地球發射升空,并且與這四個貨倉交會對接后,拉著他們往火星的近地軌道飛。”
“這四個太空艙分別是一個返回艙,一個燃料倉和一個設備倉,一個補給倉。”
“返回艙和設備倉會與我們一同降落火星,其他兩個則在火星近地軌道上等待我們。”
“等到我們在火星地面科考任務結束后,將會乘坐返回艙,從火星升空到火星近地軌道,與等待我們的燃料倉以及補給艙會和之后,利用燃料倉里的燃料,以及補給艙里的補給,返回地球。”
“回到地球近地軌道后,燃料倉和補給倉都會被丟棄掉,最終我們只乘坐返回艙降落地球。”
一個返回艙,其實也就只裝了一百多噸的燃料,但是因為返回艙就只用將五個宇航員和一些火星土壤帶回去,起飛重量加起來都不到三噸,再加上火星的重力又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所以一百多噸的燃料足夠將他們送上天了。
至于后續飛回地球的燃料,自然就靠一直在火星軌道上的燃料補給倉提供咯,交會對接一下,就可以使用燃料倉的燃料送他們回地球了。
唯一可惜的就是他們這次乘坐的降落艙是無法帶回地球了,將近20噸的降落艙上的那么多設備儀器,以及人工冬眠倉等東西,都無法帶回去,只能永遠留在火星上了。
大家把實驗數據帶回地球就行。
這也是目前地球科技唯一能做到的火星地球往返方案了。
至于宇航員們回程時沒人工冬眠倉用?
發往火星近地軌道上的補給倉上也會帶五個人工冬眠倉的。
只不過在回到地球時,是不會帶回來的。
也就是說,一趟火星之旅,要使用十個人工冬眠倉,而且受到現有技術的制約,這十個冬眠倉還無法帶回地球,最終都會丟棄掉。
這就是為什么航空航天,深空探索只有超級大國才能玩得轉。
真的太耗錢了!
一次火星登陸計劃,預計需要花費大概千億人民幣,最終只能帶回五個宇航員,以及一百多千克的火星土壤,和一堆實驗數據。
其他一切為火星計劃準備的設備、物質、器材,全都帶不回來!
這么費錢的事情,在地球上也就只有美國人和華夏人有雄厚的技術實力以及資金能夠做到了。
哪怕是俄國,現在也根本沒有技術和能力獨立支撐本國的登火計劃了。
至于歐盟,錢湊得出來,但是根本沒這個技術。
不管是用于近地發射的超重型火箭,還是深空通訊技術,或者火星降落技術,太空自動交互對接技術,歐盟全都沒有!
想立項火星登陸這種雄偉的計劃,也無法做到!
......
飛船艙內,當飛船進入了預定軌道,并且自動導航開啟,校正了航線后,開始往火星駛去后,朱光成便對其他宇航員們說道:“已經成功入軌了,飛行狀態也一切良好,你們可以開始進行冬眠了。”
“接下來的兩天將會由我和謝菁值班,兩天后我會喚醒阮松梅,由她來進行值班。”
“至于兩位不參與飛船操縱的科學家同志則直接長期冬眠就行,等我們要抵達火星近地軌道時,會喚醒你們的!”
兩位科學家不用負責飛船的日常運營,那就直接冬眠好了,這樣不但可以省下物資的消耗,還可以輕松度過枯燥的航行時間,挺好的。
至少已經體驗過人工冬眠倉的阮松梅和朱光成還是挺羨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