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泰國實行的是固定匯率制,泰銖的匯率是緊盯美元的,也就是一美元兌換的泰銖,數額是固定的,不會有很大的浮動。
那時候美元跟泰銖的匯率是1美元兌換25泰銖,泰國政府每年會動用很多外匯,來維持這個匯率。
而當泰銖匯率升高的時候,那些持有美元的人發現,將美元換成泰銖,然后存進泰國的銀行,獲得的利息要比直接存美元劃算的多,大概可以獲得3%到4%的利息差。
于是大量的海外資本開始涌入到泰國,進入到泰國的銀行當中,以獲得更高的利息,其中最大的投資方自然就是日本。
這些海外的熱錢進入到泰國的金融體系當中,除了催生泡沫以外,對于泰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并沒有好處,同時泰國還要為這筆熱錢支付高額的利息,于是熱錢以投資的名義進入到泰國的金融市場,實際上是變成了泰國的債務。
這就好比你從銀行貸款一百萬,但是你卻把這一百萬鎖在家里,不進行任何的投資和消費,同時你還要向銀行繳納利息,這肯定血虧!
海外流入到泰國的資金越多,泰國的債務就越多,債務越多就越沒錢還,這時候只能用以債養債的方法,拆東墻補西墻,用新債償還舊債。
這其實有點像龐氏騙局的做法,給新會員許諾高額回報,讓他們投錢進來,然后把這筆錢發給老會員作為投資回報,讓騙局持續運轉下去。
到了1996年,泰國的外債達到了1126億美金,其中480億是馬上就要償還的短期債務。而當時泰國的外匯儲備只有380億美金,泰國的外匯儲備顯然是不夠還債的。
與此同時,日本開始陷入經濟衰退,來自日本的投資減少,日元匯率降低又使得日本出口的競爭力上升,從而削弱了泰國的出口。
當時所謂的“亞洲四小虎”,都是出口導向性經濟,外國投資減少,再加上本國出口的競爭力衰退,讓泰國債務的“旁氏騙局”無法持續下去。
最終泰國決定放棄固定匯率,目的就是為了減輕負債的壓力。
然而索羅斯這些國際金融大鱷,早就看出來泰國金融層面上所存在的問題,當泰國放棄固定匯率的時候,國際對沖基金立馬對泰銖發動了進攻,亞洲金融危機的序幕就此開始。
其他“亞洲小虎”的情況跟泰國差不多,為了吸引外資,一邊保持固定匯率,一邊擴大金融自由。
大批熱錢流入時,為了維持匯率,只能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導致外債增加,從而給了國際炒家可乘之機。
嚴格的說,亞洲金融危機,并不是“亞洲四小虎”陷入衰退的原因。
亞洲四小虎之所以衰退,是他們那種出口導向性的經濟本身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太過于依賴外資。而亞洲金融危機,只是將這些結構性問題誘發出來。
黃立偉是中央財經大學的教授,知識自然是淵博的很,當李衛東提到泰國是固定匯率時,黃立偉的已經明白過來,泰國所存在的債務問題。
一瞬之間,黃立偉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而旁邊的司徒健和戴眼鏡的男子,見到黃立偉的這副樣子,馬上明白過來,應該是被李衛東給說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