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一線的工人,則享受不到股份分紅的待遇。
對于制造業而言,一線員工永遠都是可替代品。非技術工種就業市場上一把抓一大把,技術工種的話只要是錢給到位,也不愁沒有人來。
未來很多制造業一線崗位,干脆用機器人來替代人類,通上電就能干活,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制造業就是如此,最基層的工人也最容易被替代,而最容易被替代的,往往就會成為被壓榨最嚴重的。
所以在現代制造業中,一線工人向來都是沒有資格拿分紅的。
而管理崗位和科研崗位,不那么容易被替代,總不能指望機器人去制定企業的戰略方向,或者指望機器人去研發先進技術吧!
最起碼目前你的科技還到不了那個水平,哪怕是最先進的AI,也不可能像人一樣去做高階管理和研發。
所以管理團隊和科研團隊,是有資格享受到股份分紅的。
其實這種模式也不是什么新鮮產物,早在幾百年錢,晉商就已經使用類似的股權激勵手段了。
古代的晉商創造了一種頂身股制度。所謂的頂身股,知道是不出資金,而是用勞動力占股,有些地方也稱其為勞動股。
與頂身股相對應的,就是銀股,也就是拿銀子直接入股。
這一套股權激勵制度非常有效,否則的話晉商也不可能發展壯大。
最初的時候,頂身股只是掌柜階層才能持有的,伙計想要拿頂身股,只有晉升到掌柜才行。
這掌柜階層,就相當于現在的CEO、CFO、COO等職務。而普通的學徒想要晉升到掌柜階層,跟現在職場新人晉升到企業高管的難度差不多。
到了清朝時候,出現了一個大盛魁商號,開始給予伙計頂身股。
大盛魁做的是對蒙貿易,這條貿易路線比其他線路艱苦,路上甚至有生命危險。而伙計們拿到頂身股以后,才敢于拿命去拼,因此大盛魁也成功更多壟斷了對蒙貿易。
由此可見,股份激勵制度絕對是企業發展的一大利器,伙計們拿了頂身股,能豁出命去給商號賺錢。
現代制造業當然用不著員工去玩命,但股權激勵制度依舊是最有效的激勵手段之一。
九十年代的時候,股權激勵制度在國內并不常見,大概只有華為等極少數企業在使用。
當時畢竟還是國企占絕對主導地位,而在國有企業當中,股權是不用討論的事情,自然也就沒有股權激勵制度。
而富康工程和富康農機發展到現在,原有的薪資激勵體系,已經不能滿足企業擴張的需求了。
繼續向過去那樣,使用工資加獎金的模式,管理團隊和科研團隊很容易躺平,企業的業務擴張也會放慢步伐。
所以必須要使用一種更加有效的激勵方式,確保企業的良性發展。
隨著李衛東麾下的產業越來越多,他也沒有那么多精力,一直盯著富康工程和農機。
若是管理團隊做出有損企業的事情來,并且來一個欺上瞞下,李衛東還真不一定能及時處理。
股權激勵方案拿出來以后,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
因為管理團隊是要拿分紅的,他們的工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直接掛鉤。這時候如果有人損害了企業的利益,等于是損害了所有人的利益,大家肯定會群起而攻之。
所以股權激勵方案,不僅僅是一種激勵的手段,更是一種讓高管們互相制約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