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馬忠義完成了紡織品批發商城的二期工程的建設,完成了物流園的建設,還完成了眼前這個小家電批發商的建設。
而對于李衛東來說,小家電批發商城,也只是他規劃當中的一部分,他要將青河變成一個綜合性的批發商城,光有紡織品和小家電,還是遠遠不夠的。
只聽李衛東開口說道“住房置業擔保管理辦法已經審議通過了,雖然是試行版,不過我估計很快就會進入到實施階段。以后老百姓想要貸款買房,也會變得容易許多。
前年的時候,國家就已經停止單位分房的政策了,去年那批拿到房的,估計是最后一批幸運兒。接下來住房會進入到商品房時代。
我認為未來的二十年,貸款買房會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房地產行業會有很大的發展,甚至會成為咱們國家的支柱產業,我們可不能錯過這個好時機”
“你打算進軍房地產行業”馬忠義立刻問道。
李衛東點了點頭“當初興建紡織品批發商城的時候,我沒有把建筑的工作外包出去,而是專門組建一個建筑公司,目的就是為了以后向房地產行業發展。”
“搞房地產的話,資金投入應該會比較大吧”馬忠義開口問道。
“資金的話可以從銀行貸款。不過根據我的計劃,前期我們還是以囤地為主,附帶著做一些上游產業鏈。等過個年,再開始做住宅。”李衛東回答道。
改革開放初期,城市住房比較緊張,為了解決職工的住房問題,國家也鼓勵單位自建住房,然后以福利的形式分給職工。
早起的時候,單位的福利房還有政府的撥款補助,畢竟那個時代的企業都是國企,利潤都上交給了國家,要蓋房子的時候自然是得跟國家要錢。
國企所得稅改革以后,企業可以留下一部分利潤,福利房也演變成企業出大頭,財政給予一定的補貼;再到后來干脆就是企業全部出錢,政府不再給予補貼。
單位自籌資金建福利房,最開始的時候也是全部由企業出錢,房子建好以后,職工按照級別、工齡、年齡、家庭人口、有無住房等一系列標準進行分房,各單位的條件不同,但總的來說還是吃大鍋飯。
后來又出現了職工出一部分資金,單位出一部分資金的形式,相當于是職工花很少的錢,就能買到一套房子。
有些效益不好的企業拿不出錢來,干脆就讓職工出全款,不過這個全款主要是建筑費用,土地一般還是單位出的,所以建房成本也比商品房低很多,依舊可以算是福利。
1998年,國務院決定停止實施了四十多年的分配福利房制度,推行住房分配的貨幣化,也就是讓大家買商品房。
這個政策在1998年7月1日正式實施,在此之前興建的福利房,到了2000年的時候,基本都分完了。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后,房子便成為了中國人一輩子當中最大的一項消費。
房產歷來是與金融脫不開干系的,一套房子那么貴,不靠貸款的話,怎么能買得起
因此早在1992年,國內的銀行就開始了個人住房貸款的業務,中國第一筆的個人住房貸款,是建設銀行的上海分行,在1992年5月發放的。
到了1994年的時候,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發布,從按時起房屋貸款在中國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
1997年發布的個人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將房屋貸款的最高比例定位70,當時的貸款年限最高為20年,1999年又上浮到25年,隨后又改為了30年。
1998年4月,國家正式推出了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自此后個人住房貸款全面的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