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無線能量傳輸器不一樣。
這是一款從發送端到接收端,連接著一根看不見,卻名為能量波的無線電線的科幻產物。
而且最變態的是,這跟名為能量波的電線長度,是無限長,并且能量損耗只有0.0000000001%,無限趨近于零。
當然,也不能說無限長,能量波以光速傳播,只要發送端和接收端連接上,就能任意傳輸電能。
哪怕將發送端放置在月球上,甚至放置在火星上,接收端放在地球上,經過幾秒或者幾百秒的連接后,兩地就能實施同步能量傳輸。
當陸宸看完這項技術的介紹后,心里只有一個想法,這特么也太牛比了!
隨后就是擔憂能不能制造出來。
因為再先進的技術,若是不能制造出產品,至少現在對陸宸來說,意義不大。
但研究了一個星期的陸星卻說問題不大,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意味著無線能量傳輸器可以投入實際運用之中。
無線能量傳輸器若是投入實際運用,可以取代哪些東西?
第一就是高壓電線。
電能從發電廠被生產出來后,都是經由高壓電傳輸到各個城市,以供居民或者生產工作使用。
高壓電線傳輸電能,缺點就是制造成本和維護成本高,其次是電能損耗大。
哪怕是特高壓電線,電能損耗也在3%左右。
除了這些,高壓電線還不能長距離傳輸能量,至少跟無線能量傳輸器比起來是這樣。
目前人類制造出的最長高壓電線,傳輸距離大約是5000公里。
和能量傳輸器把電能輸送到月球、甚至更遠的行星相比,高壓電線無疑是落后的產品。
除了高壓電線。
能量傳輸器甚至有了將科幻中的產品變為現實的可能。
這件產品就是戴森球!
戴森球是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一種理論。
所謂“戴森球”,就是制造出直徑2億km以上的人造天體,用來包裹恒星并開采恒星能源。
說實話,其他恒星系陸宸不知道,但僅太陽系而言。
戴森球完全就是扯淡。
因為哪怕將整個太陽系所有的物質都采集完,也制造不出能夠將太陽包裹起來的人造天體。
原材料都不夠,更別說建造工程了。
不過,戴森球建不成,戴森云還是可以搞一搞的。
相較于瘋狂的戴森球,戴森云則是建造一批環繞恒星的衛星,也就是臨近太陽的衛星,以收集太陽上的能量。
先不說這個衛星能不能造出來。
就算能制造出來,還有一個問題,怎么將它發射到太陽附近,又不被太陽捕捉,這必然需要這顆人造恒星衛星擁有足夠大的速度,以抵消太陽的引力。
最后一個問題,戴森云被順利發射到太陽附近,收集到的能量如何運用?
總不能讓所有的人類都移居到戴森云的背面,在太空城市生活吧?
那要是不想在太空城市生活,怎么將戴森云上的能量傳輸到地球甚至更遠的行星?
答案就是——無線能量傳輸器!
有了無限能量傳輸器,就能將采集到的太陽能,完美的傳輸到地球甚至更遠的行星!
這里面的意義有多大,陸宸簡直無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