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說......
一座太空城市的想法。
以文明科學院的科技水平,外加文明科學城的工業水平,陸宸完全有這個能力可以這么做。
現在想要建一座太空城市。
最大的難點有兩個。
第一,怎么將建造材料或者太空城市的初始零件運送上去,也就是運輸能力。
這一點,陸洲帶領的飛行器研究團隊已經在解決了。
那就是神秘的空天運輸機。
根據陸洲向他透露的小道消息,這款空天運輸機可不是女妖戰機這種只能短暫飛行在外太空的“水貨”。
而是一款能夠長時間在外太空飛行的運輸機,或者叫太空運輸船。
只說一點,這款空天運輸機,采用了從未有過的核聚變引擎。
這也是陸星在核聚變小型化技術上取得一定突破,陸洲才敢主導設計這款空天運輸機。
一旦這款空天運輸機研制完成。
預示著文明科學城將徹底領先世界,提前進入星際時代。
其實在可控核聚變技術取得突破的時候,陸宸就知道這一天早晚會到來,只是沒想到會來的這么快罷了。
第二個難點,則是太空城市的自循環能力。
因為外太空不比地球,它本身是個冰冷、枯寂、沒有重力,并有著超強輻射的超惡劣環境。
想要在外太空建一座適合人類生存的城市,需要解決的難點實在是太多了。
作為一個獨立的生物圈,自循環能力肯定是擺在首位的。
這一點甚至比人工重力還重要。
因為人工重力還可以利用離心力來人為制造,但生物圈的自循環能力,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搞定的。
生物圈的自循環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生物圈越大,其自循環能力越強。
地球作為人類已知的最大生物圈,其自循環能力是最強的。
地球上的一切物質,包括人類,都是這個生物圈的一部分。
然而,隨著生物圈的減小,其自循環能力也會不斷減弱。
比如人們常常會發現,一個沒有活水的池塘會慢慢變成一潭死水。
從生物學的角度,這個池塘脆弱的自循環能力崩潰了。
這還是池塘本身參與到外界物質交換的前體下,并非是獨立的生物圈。
但太空城市不一樣。
一旦建設成功,它將漂浮在距離地球至少400公里以上的環境中,不再參與地球的任何物質循環,作為一個獨立的生物圈而存在。
目前,人類制造的人工生物圈,最成功的其實不是別人。
而是文明科學院這座地下城市。
作為深處地底1700米的地下城市,它每天需要消耗的資源是海量的,不可能完全靠外界運輸。
因此,這座地底城市在建造之處,就考慮到了自循環的設計。
隨著文明科學院不斷壯大,科研能力越來越變態,文明科學院里的科研人員不斷完善著這座城市的自循環設計。
這才有了文明科學院今天這幅模樣。
可以說,在生物圈自循環能力上,文明科學院并不是毫無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