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生育模式,或者說正常的家庭模式,將不再適合廣寒市的人類。
其實細看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組建家庭這種生育方式,本來就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在原始時期。
人類最開始的生育方式,和普通的野生動物沒有任何區別,在那一時期,是沒有家庭這一概念的。
隨著人類智力水平增強,生產力提升,人類開始不斷分裂,形成了一個個以血緣關系為框架的部落形式。
這就是血緣家庭的行成,也就是最早的家庭模式。
只不過,這時候的血緣家庭,是由十幾個或者幾十個人聚集而成的部落,在這種部落里,兩性關系混亂。
而后,隨著人類智力程度提升,慢慢發現近親之間繁殖,會給后代帶來很大的弊端。
于是,人類自然選擇的觀念開始形成。
家庭的形態又往前更進一步。
后來,人類又慢慢進入母系社會、父系社會的家庭模式,最終形成了現代社會的家庭模式。
從科學的角度。
家庭模式的變化,是有利于人類基因自然優化的。
但那是從前!
實際上,站在整個人類文明的角度,以文明科學院對人類基因的認知,早就能以人工選擇后代的方式,取代自然選擇后代。
換句話,家庭這種自然選擇的模式,已經跟不上科技水平的發展了。
回到廣寒市的角度。
廣寒市最大的困境,就是它相較于地球而言脆弱不堪的生態系統。
盡管這個生態系統有著各種人工干預手段,但它總有一個極限,這里的極限指的是最大居民承載量。
也就是廣寒市所能生存的最大人口數量。
根據玲的初步計算,廣寒市第一城區,預計最多能容納的人口上限是25萬人左右。
說實話,這點人口,遠遠達不到文明科學城保留人類火種的目的。
根據玲的計算,廣寒市只有在容納一千萬人口時,人類才有機會再次繼續推動科技的進步。
否則,資源缺失,人口又不足,只會導致人類誕生天才的數量越來越少,人類文明越來越衰退。
不得不承認,真正能推動人類文明前進的,僅僅只是那些少數的天才。
而那些少數天才,又只能從龐大的人口基數中誕生。
當然。
有人可能會說,可以利用基因調制技術,將新生人口全部變成天才。
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在短期內有效,長期來看,效果微乎其微。
因為哪怕是文明科學院里的R型克隆人,他們之間也還是有著巨大差距的。
所以,短時間看,利用基因調制技術的確能讓廣寒市的居民智力上升一個檔次。
但從長期的角度,渺小的人口基數,只會導致人類的智力水平不斷降低,甚至最終跌落到沒有使用基因調制技術之前。
綜上,廣寒市上的人類,亟需一種既能穩定維持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的技術——體外妊娠技術!
其實這種技術的基礎,文明科學院早就具備了,那就是體外克隆技術!
只不過,和克隆技術不同的是,體外妊娠技術還多了一個前置條件,那就是人工基因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