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卓愁眉苦臉的站在汪如心的面前,“姑娘,我們去年那批麥子已經到了碼頭,謝管事已然裝了船,總不能又運回來吧?”
汪如心問道:“有沒有問過謝管事能不能一起走。”
那批麥子也就十萬斤,應該可以加進去的吧?
鄧卓搖頭,“謝管事說一兩萬斤還成,十萬斤走不了怕出事。”
汪如心只能讓人給兩家回信,讓他們一家少出五萬斤。
“其余的糧食全部進倉庫,若是京都糧食緊急再讓船折回來拉走。”
鄧卓點頭,“還有兩三月又該收稻谷,若不騰出糧倉和稻谷便沒法進倉了。”
這當真是非常幸福的煩惱,連汪如心自己也沒想到有一天糧倉竟然會裝不下倉庫。
“如園是否要再建糧倉?”
汪如心搖頭,只要她的消售渠稻都建立起來,哪里需要建糧倉,到時候糧食多了租借了縣衙的倉庫就好,還有衙門的人給看守,省事。
謝管事看著眼前的大船很是郁悶,這還是大興盛成立以來第一次因為糧食太多運不走,他也沒料到這次能有這么多的糧食,早前大興盛也在這里收過糧不過收效甚微,看來如園在這仙居縣的影響已經超過了他能想到的。
糧食收上來管事們也緩了口氣,照例給長工放了三日假期,過后又該給棉花除草追肥。
花間小集迎來了開業,等眾人想起來才發現汪如心已經過了十七歲的生辰,這一次的生辰是她娘和她外祖母陪著一起過的,也就是三人好好的吃了一頓飯,為此姜氏夜里還哭過兩場。
若無戰事她圓兒的十七歲生辰是最為熱鬧的,這兩日如園也會最是喜慶,安家的喜船也應該也要到了吧。
汪如心整日里忙的腳不沾地哪有功夫去想這個,這又準備著再次運糧上京。
上京之前特意抽出的兩天的功夫和本家的人一起上山將木耳場子和果園都定了下來,砍伐樹木整理山林就要靠他們自己來。
方氏生產在即,姜老太太心里著急也就收拾了行禮跟著一塊兒回京。
“楊叔,若無其他要緊的事我二十天左右會回來,府中的事就交給你了。”
“周管事那里還沒書信回來,看看是否要去信問問,也不知道他們這次收的糧食能不能自給自足。”
早前周管事來了信,武韋丁弘這些人的家眷都來了,老的小的烏泱泱的好幾百人,也不知道那些糧食夠不夠吃。
楊忠良笑道:“周管事辦事一向穩妥,想來這幾日就會有信到了。”
汪如心點了頭,又交代了各項事宜才帶著喜鵲安一等人在碼頭和方家劉家的人匯合送糧上京。
京都糧安行,眼見著后院的糧食越來越少,牛正量不由得開始擔憂起來,這買糧的每日里絡繹不絕,剩下的堅持不了多久,他甚至在考慮要不要省著賣。
這時田三和秦嬤嬤到了,告訴他最多還有半月姑娘會再次運糧進京,且這次的糧食遠超五十萬斤,牛正量當即就松了口氣。
盼著糧食的除了牛正量還有曹大人,邊境大捷又開始反攻,這糧食的需求仍未減少,好在前兩年朝廷大勢推廣種植冬小麥,已經有幾處報上來賦稅很是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