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隔著玻璃為遠芯的一干工程師加油鼓勵后,蘇遠山一行上車離去。
這邊李明柳的工作算是已經完成,他最多一周就能帶人撤離。曲慧和沈浩然那邊更久一些,大概還要一兩個月。
回去的路上,席小丁碰了碰蘇遠山:“我見老鄭好像真有跑去香江的意思,你不是說實業在那邊不好做嗎?”
“不好做是從長遠來看的,畢竟現在地價日漸瘋狂,產業工人比不上保姆和出租車司機。”蘇遠山頓了頓,拉開公文包,找了幾下,又問周小慧:“小慧姐,孫姐的那份報告我丟哪了?”
“哦,我這里。”周小慧也拉開公文包,把一疊十來張A4紙的報告遞給他。
報告的標題是《香江半導體及電子產業現狀分析》。
抬頭的第一句話是引用的香江電子企業在目前流行的一句話——“一個新電子產品的制造時間,星旗國要8個月,霓國要5個月,而香江平均不到3個月。”
席小丁狐疑地看著他:“這么牛逼?”
蘇遠山一笑:“自由港,無進出口稅,全球市場,當然牛逼了。”
當初蘇遠山讓孫西慧想著看能不能拿一塊地,然后孫西慧最早的反饋是地可以拿,但很貴。后面孫西慧覺得既然蘇遠山想拿地建廠,那就干脆工作做到位,于是就深入地做了一份集成電路和電子相關產業的市場統計和分析報告。
這報告一出來,當時除了讓蘇遠山更加唏噓之外就沒別的了。
在80年代,香江的電子企業和IT企業都是不凡的——最簡單的例子,蘇遠山家的那臺Laser-310學習機便是香江的偉易達搞出來的,并且橫掃整個北美市場。
至于曲線救國這種事,國家早就干過。
早在83年,就由華潤、四機部、七機部和外經貿部在香江就成立了華科微電子,在香江建立了“全國”第一條四英寸的晶圓廠。
在舊時空中,華科會在7年后以港資的身份上演“華晶”大拯救,成立“無錫上華半導體”,緊接著成立華潤微電子,再由華潤勵致整體收購華晶完成整合。
除此之外,此時的香江還有興華和愛卡這兩個馬甲廠,它們也都擁有自己的生產線。
至于電子電器企業,那就更多了。不算上個年代的巔峰時期,就在去年,巴掌大的香江,依然有1500余家電子廠,且電子產品的貿易份額上升到了實體貿易總份額的1/4之多。
如今在大埔和元朗兩個工業邨(后面叫工業園)里,遠不像后世那樣冷清,依舊活躍著大量的半導體相關企業。
甚至直到2000年,張汝金離開積電后辦晶圓廠的首選目的地就是香江。只可惜當時香江人已經被搞地產的幾爺子弄得神經兮兮,以為張汝金也是打著建晶圓廠的幌子,實際上是炒地皮,愚蠢地拒絕了他,從而失去了拯救數碼港的最后時機。
……
“資本是血腥的,來到世間就是充滿罪惡的,它們只攫取最豐厚的利潤和回報。香江這種得天獨厚的地方,又只有巴掌大,什么行業最賺錢?當然是房地產,金融,進出口買辦最賺錢了。”蘇遠山見席小丁看得眉頭漸漸皺起,在一旁輕聲道。
“那你還說這是最簡單的辦法……在那邊搞,活得下來么?”席小丁無語地把報告丟給蘇遠山。
“自由港的優勢能抵消太多,更何況誰要一直在那邊了?”蘇遠山笑了笑道:“見勢不對,我立馬撤退。而且主要研究基地我還是可以設在遠芯,那邊成立個獨立公司只做組裝車間,以合作開發的模式來推進——總得給老鄭說得危險一點,才有討價還價的余地。不然真跟著光機所走?遠芯又不是做慈善。”
席小丁笑著搖了搖頭。
“不過主要還是我吃不準……”蘇遠山說著,突然眼神一閃,馬上閉嘴。
席小丁奇道:“吃不準什么?”
“沒什么……居危思更危。”蘇遠山笑了笑。
他差點脫口而出,自己吃不準未來到底會面臨什么程度的封鎖了。
按照“娃森那”的尿性,直接的軍事技術是無條件管制的,能用于軍事的技術和設備雖然也管制嚴格,但還是能商量的。最頂尖的技術和產品,如果純粹民用,還是可以討論并眉來眼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