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半年就行——你不知道?”
“我干嘛要知道這些?”
蘇遠山閉上眼,枕著公文包在沙發上沉思。
他手里現在還有五億美金,這些錢是要用在今年和明年做科研的基礎投入和開發成本的。但從明年開始,他就要著手準備晶圓廠的錢了。
可問題就在于,他娘的最近這幾年正是半導體行業剛剛經歷低潮期后的成長期,各個晶圓廠玩兒命一般擴大產能,再加上通貨膨脹,連帶著晶圓廠的成本也不斷上漲。
蘇遠山粗略地計算了一下,要建立一條八英寸,0.5微米的生產線+封測,光成本就得花十億美刀。
而蘇遠山顯然不可能只引進一條——他需要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起碼要建三條0.5微米的生產線!
要知道,0.5微米,可是能夠用到天荒地老的那種存在——它幾乎能搞定所有的小芯片和單片機。
除此之外,蘇遠山還要支持CPU設計,通訊設計,還要再接再厲建研發中心。
如果賣EDA都只能賣三十億美刀,那是遠遠不夠的。
“要不到時候你建廠的時候用合資的模式?”見蘇遠山陷入糾結,陳靜抱著肩膀建議道。
“合資也不夠,我算了一下,后年起碼得要有五十億美刀的進賬才行——從明年開始,我們投入研發的資金要超過五億,而且每年的投入還得翻番才能在已有的領域勉強站穩腳跟。”
陳靜披上衣服,盯著蘇遠山的皺起的眉頭,笑道:“你這話說得,好像其他業務就不賺錢了一樣。”
“當然是賺錢的,而且還會是很賺錢,但擴張更費錢。”蘇遠山睜開眼睛,苦笑道:“我還想在歐洲和毛熊,還有西邊,霓國這些地方建研發中心呢……”
“你……”陳靜嘆了口氣:“你心未免也太大了吧?哪有三五兩年就能建得起全球研發中心的?”
“但即使放慢全球研發中心的研究速度,也有個耗錢大戶在等著。”
蘇遠山說著,后腦勺響起了電話鈴,他撈出大哥大,摁下接通建。
電話中,鄭振川的聲音有些落寞。
“小蘇。”
蘇遠山微微一怔:“嗯,鄭叔,怎么了?”
“項目原則上批準了,但經費太少了。”
鄭振川長長地嘆了口氣:“不說霓國的尼康佳能他們一年四,五個億美刀的投入。就算A**L這種小角色,每年都能投兩三億美刀。”
“而我們攏共才拿不到一個億,其中大頭還在光源部分,而908的錢已經撒了出去。”
鄭振川的聲音聽起來很沮喪:“主要還是zhongyang財政窮,我們這種純科研單位不像學校,還可以拿點地方財政補助。”
蘇遠山知道這是為什么。
——去年zhongyang財政收入900億人民幣,赤字200億。
而地方財政收入2200億。
這種巨大的懸殊,直接導致了隨后分稅制改革的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