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遠山很驚訝地看著姜濤:“師兄牛逼啊……什么時候了解的?”
“……老李回來之后便開始搞這個,我接觸一下沒毛病吧?”姜濤把剛才李明柳丟給他的煙在桌上搓了幾下,啪嗒一聲點著了。
蘇遠山便笑著點了點頭:“這玩意原理其實挺簡單,翻來覆去總離不開MOS場管。”
姜濤道:“但成本降不下來始終是大問題。”
“所以我們就是要解決成本問題。”
蘇遠山笑著道。
……
NAND閃存,現在還處于初級階段,距離真正商用化那是遙遙無期。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貴。
現在的架構還只是SLC架構,SingleLevelCell。它一個單元中只有0和1兩種變化,只能存儲1bit的數據。
它的優點是快,穩定性好,壽命長——理論上可以達到十萬次完全擦寫的壽命。
但確點也很明顯,容量低,成本高。在后世,能用到它的場景只有極端環境下的工業領域和其他不計成本的領域。
然而,成本向來是阻止一種科技產品普及的最大攔路石,也是最容易被搞定的攔路石。
于是幾年后,Intel就搞定了新的架構,MLC——MultiLevelCell。
相比SLC,它的每個cell單元能存儲2bit信息。
相應的,它的制程就更復雜,同時可靠性也讀寫速度也降低了,使用壽命更是以指數方式下降。
但就算如此,它的價格依舊略顯昂貴,并未給閃存帶來真正意義上的普及。
真正讓閃存普及的,其實是TLC——TrinaryLevelCell,翻譯過來就是三重單元。
它每個cell單元能存儲3bit信息,需要更復雜的制程和電壓控制。
缺點一如既往。
然而,它卻是讓閃存走進千家萬戶的絕對功臣。
以至于,到了后面還誕生了QLC——每個cell單元能存儲4bit信息,容量更大,但更慢,壽命更短,但成本也能壓縮到更低。
并且,來自后世的蘇遠山知道,在閃存產品的發展過程中,閃存的架構只是制約產品讀寫速度的因素之一,甚至都不是最大的因素。
最大的因素其實是數據傳輸的接口協議標準,其次主控芯片和相關技術,最后才輪得到架構。
就像即將誕生的USB1.0協議,雖然在遠芯和星海的倡議下,采取了比較激進的方案,全速狀態下也只有48Mbps的傳輸速率——這已經是歷史上12Mbps的四倍了。
在這種協議下,就算你用最牛逼的主控芯片和最牛逼的閃存顆粒,它也慢。
因此,閃存的未來,還得靠協議,主控,顆粒架構,這三方面來同時推進。
……
蘇遠山這次過來,主要便是要給老李這邊指出兩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把單層結構變成多層,這樣就可以在單位面積上堆盡可能多的晶體管。
第二個方向自然便是MLC了。
很湊巧,這兩個方向的相關基礎技術和原理……蘇遠山都了解。
但煩躁的是,他不知道要如何才能巧妙地引導李明柳他們往正確的路上走。
正如他對他的師兄們的態度一樣,李明柳他們也是遠芯的基石,是有大用途的。除非萬不得已,蘇遠山是不可能親自拋出方案,然后等著這些人給自己鼓掌的。
那樣對遠芯沒有任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