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
當新一期的nature出來后,一條“臥槽!山總發了一篇神文在nature上!”的帖子瞬間引爆了整個論壇。
作為最“國際化”的企業,遠芯是最重視在國際上發各種期刊的。非但訂閱了大量的期刊,而且還有各種不同的渠道獲得最新的期刊內容和消息。
于是,蘇遠山那篇“神文”便曝光了出來。
一作是他,通訊作者也是他。
意思就是,他是獨立以一己之力發現了一種被他命名為“石墨烯”的二維材料。
……
蘇遠山辦公室內,席小丁風風火火地闖了進來。
“你是怎么發現的?真的沒有任何人幫忙?”
席小丁一屁股坐在蘇遠山的辦公桌上,盯著蘇遠山,滿臉的不可思議。
作為一名老資格的海龜,他太清楚不過在nature上刊**文的難度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好轉,也隨著學者們的呼吁,最近兩年已經有不少海外學者回到國內。而且就算不打算永久返回,也保持著一個很高頻率的交流。
因此國內也開始正式在世界性的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的重要性來。
甚至可以說,只要能在諸如nature或者science這種頂刊上發一篇一作論文,立馬就能給正教授。如果貢獻突出,本身又有資歷,那絕對是院士的晉升資本。
就譬如蘇星河教授,能夠成為“最年輕”的院士,除了他本身對國內半導體、單片機領域的貢獻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有那篇頂刊的關系。
但蘇星河教授那篇頂刊,可是有多個通訊作者,還有一作二作三作——明眼人一眼都能看出來,那是有團隊貢獻的!
蘇遠山倒好,他這個非但一作二作全是他,就連通訊作者都是他!
這他娘的……已經不能用詭異來形容了。
“無意中發現的。”
蘇遠山關掉顯示器,他知道席小丁遲早會來找自己,于是站起來,走向書柜。
他一邊給席小丁沏茶,一邊笑道:“這玩意,其實思路就來自一個奇思妙想。當時我在閱讀碳納米管和富勒烯的相關論文后,就大膽的猜了一下……覺得既然有球狀和筒狀了,那為什么不能有單層的晶體結構呢?”
“后面又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很早之前就有對石墨晶體進行剝離的實驗。是以……我也準備試一試。至于你說為什么會用膠帶紙撕出來……”
蘇遠山聳了聳肩,攤手道:“我只能告訴你,靈感突然一下就來了。”
“……”席小丁一陣無語。
“你知不知道,你有可能撕出一個諾貝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