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技術,當然指的是林本堅團隊關于DUV光源的優化方案了。
至于林本堅最牛逼最偉大的貢獻,那還得緩一緩,最起碼迄今為止,還沒有人想到193nm的DUV光源會成為差點終結摩爾定律的阻道石。
而除了準備這些工作,蘇遠山還得盯著工業區的各種進度以及鋰電池的進度,甚至還要抽出時間看何春華與周興博他們有關石墨烯的論文……
……
“山總,電科呂教授的電話,轉過來嗎?”
蘇遠山正在看著周興博的論文,那邊的文曉倩接了一通電話后捂著話筒問他。
“嗯,轉過來吧。”蘇遠山接起座機,頗覺得有幾分意思——電科只有要一個呂教授,那就是應用物理系系主任的呂學超教授,而周興博則是他手下的研究生。
“呂叔,咋不打我手機?”
“你手機關機在。”電話中,呂學超聲音聽起來頗有幾分喜悅:“看過小周的論文沒?”
“正在看,呂叔看過了?”
“嗯,我雖然沒有親自做實驗,但僅憑我的學術直覺,便認為他這次的試驗成果是有效的,且有意義的。”呂學超說得很篤定,仿佛蘇遠山便是nature的編輯,他是來給弟子走后門的老師。
蘇遠山失笑起來:“呂叔,您話別這么早……關于石墨烯參雜實驗,目前已經有多篇論文了。周師兄如果想要發表的話……可能只能走次一級的期刊。”
“只要是期刊都行嘛!”呂學超倒是不挑,因為他知道,周興博現在正在和來自P大的何春華他們在一起,搗鼓著就連蘇遠山都大力支持的碳基半導體——據說,他們的實驗進度是世界領先的。
自己看重的學生能夠走到這一步,呂學超作為導師,當然由衷地高興了。
“嗯嗯,只要不是發頂刊,次級期刊還是沒問題——呂叔要不要掛名通訊作者?這篇是之前周師兄自己獨立完成的一作。”
“嗯……你覺得呢?”
一旦說到這個……呂學超便有些扭捏起來了。
隨著國家對科研的重視,特別是對國際權威期刊的重視,國內高校的各個小組也漸漸開始沖刺起期刊來。
雖然各個高校和政策還沒有對各種職稱和成就在期刊方面有著明確的規定,但照這個趨勢下去,今后肯定是在國際學術圈越有影響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便越是吃香。
呂學超也是有點追求的嘛。
“那這個通訊作者就麻煩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