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系列商標我們也打算調整了,直接叫MacPro。”喬布斯坐到蘇遠山對面,揭開機箱面板讓蘇遠山參觀。
“嗯,挺好。”蘇遠山的注意力都落在機箱布局里,隨口敷衍道。
“不過如果叫MacAlong就更好了。”他抬起頭打趣道。
喬布斯臉上升起笑意:“考慮過,但Along在英語語境中,與Mac搭配起來感覺很怪——在Along成為你們CPU的標志之前,我們不打算更換。”
“好,那可是你說的。”蘇遠山呵呵一笑,注意力又放在了機箱內部。
看得出來,即便在機箱內部,蘋果也依舊延續了一貫的“現代簡約”風格。而且為了壓住雙核處理器的散熱,還采用了純銅的散熱器,可謂極盡奢華——當然,比起歷史上兩年后G5的水冷還差了一點。
但看了幾眼后,蘇遠山覺得有點不對勁了:“咦?你們的風道似乎有點問題。”
“風道?”喬布斯眉毛微微一揚,只是看了一眼機箱便迅速明白了蘇遠山口中的風道所指:“你指的是散熱系統嗎?”
“嗯,在處理器進入高配和多核賽道后,功率和發熱也隨之增加。因此遠芯一幫具有Geek(極客)員工在折騰超頻之后開始把目光瞄向了常規散熱系統中空氣循環,他們在論壇上就提出了機箱風道理論……”
蘇遠山這還真不是仗著記憶糊弄喬布斯,而是他在逛內部技術論壇的時候真的見到過。
坦白說,目前包括服務器工作站在內,散熱更多都是考慮暴力出奇跡——要么降低環境溫度,要么搞個大風扇對著吹,很少有人考慮從散熱器入手,就更別說機箱風道了。
這個時候的散熱器,多半是增加鰭片和散熱面積,要不就是風扇弄大點。如果散熱材質用上純銅,那還真是高成本、大手筆。
至于后世幾乎成標配熱管散熱器,那還得等到多核普及之后……
畢竟現在的處理器才從486,586時代走過來,要知道當年的486別說散熱器,就是貼塊啤酒蓋都可以,杵一根蘿卜那更是效果拔群。
“你看,在沒有裝機箱風扇形成負壓時,你這邊的進風口是從底部上來的,它未能與散熱器,背板出風口形成一個合理的通道,不說,并且顯卡吹過來的熱空氣也會流到散熱器風扇的進風口。”
風道原理自然很簡單,無非是有沒有意識到罷了。隨著蘇遠山的解釋,喬布斯很快便點頭:“這樣對溫度有多大的影響?”
“呃……按照Along750的功耗,大概一兩度吧,如果是熱天可能更高一點。”蘇遠山笑道:“如果不是特別追求極限,特別敏感的話,其實差距不大。”
“是。”喬布斯再次點頭:“不過今后的機箱設計確實需要考慮到這一點了。”
接著蘇遠山又贊了一下數據線的布局,表示這個走線,怕是不少企業都要抄過去了。
喬布斯自然不在意其他廠商抄過去,其他廠商模仿得越多,便越是表示蘋果依舊有著引領行業的能力和影響力。
“我們打算以一年為周期,為MacPro推出新的升級型號。”喬布斯在展示完機箱內部后望向蘇遠山:“你們的處理器也是一年為周期,能確定對吧?”
“嗯,每年固定推出新型號,核心和工藝隔年交替升級,然后五年左右升級一次架構。”蘇遠山把處理器部門的迭代計劃大致描述了一下。
“聽起來很不錯。”喬布斯頓了頓,繼續問道:“那YX架構呢?”
“YX架構會稍快一點,畢竟它主要還是提供通用型方案授權。”
喬布斯緊接著問道:“那考慮什么時候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