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場合就需要蘭桂坊出場了,她以前作為連灣日報社的一份子,怎么說她曾經也是體制內干部,對體制內的套路比較熟悉。
由她出面梁涼在一邊作陪就非常合適。
在觀看表演的同時,這些領導就詢問了梁涼很多事情。
借此機會,梁涼就說起了他的大吉他計劃。
他的計劃就是將來在連灣以及下屬的縣市做成一個龐大的吉他市場,除了行銷全國外還爭取出口到外國。
主管經紀部門的領導在聽完梁涼的描述后在傻眼的同時又有些驚喜。
傻眼是他們不清楚吉他這個產業,對于這種只能做樂器的東西能形成一個產業心里準備不足。
驚喜的是一旦這個產業形成,也能形成一個龍頭帶動一大片下游的產業鏈。
他們決定向市里反映一下,論證一下這個項目的可行性。
梁涼對于市里對這個項目沒抱多大指望,對他們而言這畢竟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并且也不是人們生活里的剛需產品,他們未必會有多大的支持。
等民間自己做出規模了,政府自然也就支持了。
對吉他這個項目梁涼對政府的態度沒怎么當回事兒,但是這些領導對于音樂節的意見他還是聽得很仔細。
在看到音樂節上演的節目大多數都是積極向上的內容后,主管文化的領導非常高興,他提議這種形式這種內容的活動以后要多進行一些,這對繁榮市民的文化生活,增進人們開拓進取的精神有巨大的益處。
當然,如果音樂節的規模和名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吸引來的游客也能給連灣市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對社會有益處的活動,自然政府是會支持的。
這音樂節一年也就能開一次,政府就是在支持還能一年開兩三次呀?
那是不是有點扯了?
雖然后世有的音樂節分春季和秋季,但梁涼卻沒打算那么干,那樣在人們心里就失去了新鮮感,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活力,還是一年舉辦一屆為好,不過規模倒是可以擴大,明年要不要租體育場辦音樂節。
租體育場花費不菲,但是能容納的人數也多,怎么都不會虧本。
因為有慕名而來外地人的加入,音樂節白天場就算不是禮拜天也照樣滿員了。
等到五天音樂節最后一天的演出結束,還有眾多外地源源不斷而來的歌迷。
梁涼是真的有些傻眼,這回來到外地歌迷已經不限于省內了,省外都有來的。
最遠的竟然有魯省和冀省的歌迷。
在連傳呼機都算不上普及的95年,他們是怎么知道連灣市舉辦音樂節的?
他可沒上中央臺去打過廣告。
如果說省內的人知道這還情有可原,那些來自魯省沿海城市的歌迷是怎么知道的?
莫非和張宏嚴有關系?
這貨音樂節開的前一天來連灣提過貨,一定是他回臨沂后把這個消息散播的。
這些歌迷的要求非常簡單,我們來了一趟不能白來,必須要親眼看看音樂節的盛況,否則你就得包我們路費。
聽到沒有?這還帶理直氣壯放賴的。
讓遠道而來的歌迷樂樂呵呵地回家是梁涼必須要做的,在征得參加音樂節這些樂隊同意后,就臨時加演了兩天四場。
本來就準備加演一場的,誰知道一開口子就剎不住車了,一口氣演了四場,總算把這些遠道而來的歌迷打點的樂樂呵呵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