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族的高層大多都是修為高深之輩,深知這場大水來的厲害,須得盡快的想出治水之策。
舜帝話音落下,庭下便有不少人紛紛進諫,將自己所想出的治水謀劃的細節講給舜帝。
但舜帝都不滿意。
最后一位叫作鯀的人,將自己的治水謀劃將出。
和諸人一般,都是筑高墻,將大水攔在外面。
但是和一眾人不同的是,鯀通過地圖,分析地勢,將在哪里筑堤效果最好,一個個分析出來,說的是頭頭是道。
舜帝聽完也是大為高興,對于鯀的才能十分肯定,并將治水的重任交付給鯀,同時要求人族任何人,須得以治水為第一要務,并且必須要求任何人無條件配合。
隨后人族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治水之旅,一尊尊仙人壘高墻,速度自然是極快的。
起初效果十分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筑堤的速度終是趕不上治水的速度。
最后江水決堤,昭告鯀的治水計劃失敗。
舜帝也是龍顏大怒,當初鯀胸有成竹,最終卻治水失敗。
若是尋常大水,倒是也能治住,但是這次的情況卻不一樣。
最終才致使鯀治水失敗。
登時舜帝便要斬了鯀。
關鍵時刻鯀的兒子,禹急忙求情。
然后將自己所想的治水之策和盤托出。
一句堵不如疏讓舜帝雙眼一亮。
這水非凡水,能夠無限增長,大羅不出,如何能將水水堵住?
但是疏通卻不一樣。
這幾年,禹一直在記錄水位增長變化的情況。
只要疏通的速度大于增長的水量,大水自然可治。
同時,禹還結合自己父親的一些決策,堵疏并用,自可治水。
最后禹更是立下軍令狀,治水不成,提頭來見。
舜帝立時便任命禹全權主持治水一事。
禹也不負眾望,疏通河道,開挖大渠。
在父親的幫助之下,堵疏并用,耗時九年歲月,終治大水。
不論水位如何暴漲,都會順著無數條江河。匯入東海之中。
最后為了解決無法飛躍河流之時,人族太乙皆盡出動,鋪設一條條巨大橋梁。
然后大禹又命令人族太乙煉制定海神針,在龍族的幫助之下,定住東海波濤。
自此,禹便名震人族,更是傳出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美名。
一晃便是百年歲月,舜帝已經垂垂老矣,欲傳下人皇之位。
最終,選擇了在人族之中享有盛譽的禹。
隨后,舜飛升火云天,大禹繼位。
大禹繼位之后,自是延續舜帝的政策,勵精圖治,人族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但是,終有賊心不死的蠢貨,開始興風作浪。
這群妖孽搗毀堤壩,堵塞河川,人族再遭水災。
禹帝大怒,三千人族太乙盡出開始掃蕩洪荒東部的妖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