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能夠制造氧氣,用于轉爐煉鋼時候的吹氧,同時又有了特種炮鋼,炮膛可承受更多的發射藥。
而則是機械加工的精度上來了,解決了后膛填裝的漏氣問題,才讓射程大增。
待今后電力在大頌的工坊普及,他們漸漸也能夠把武器水平拉到一戰水平。
但即便如此,他也已經很滿意了。
他相信無論是野戰榴彈炮的射程還是野戰線膛炮的射程,因為超前的設計,當下都超越了西土。
“了不得呀。”王應的介紹讓楊豐一陣感慨,“不過榴彈炮的射程都如此遠了,是不是沒必要在列裝線膛炮了。”
趙煦和王應對視一眼,笑了起來。
王應道,“雖是如此,但線膛炮數量可以減少,但不能取消,簡單來說,比起榴彈炮,線膛炮清理對方的炮臺效率更高。”
趙煦點頭表示王應說的是對的。
一戰時期,榴彈炮是轟擊戰壕用的,線膛炮是炸對方碉堡用的。
到了二戰時期,便用來打坦克了。
所以雖然榴彈炮的射程提升了,但依然需要線膛炮解決攻堅問題。
繞著兩門火炮轉了一圈,趙煦對王應道,“既然如此,就盡量將兩款火炮交付軍隊吧。”
“是,殿下。”王應道。
之后,二人隨王應到了公署。
這次趙煦來除了檢查兩款后膛炮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
便是讓研造院和兵仗司協作,在兵仗司內進行建造一個小型的發電廠,保證兵仗司內各工坊的用電,對工坊內的機械進行適用性改造。
如此,下一步兵仗司便能嘗試金屬殼彈藥以及騎兵的克星——機槍的研造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也是當下就能進行的任務,便是制造騎兵專屬的火槍,騎兵槍。
在火槍出現之后,騎兵便嘗試過列裝火槍。
但由于火槍需要前裝,所以騎兵打仗前往往填裝好子彈,臨陣打出一發,效率太低。
于是,火槍沒有在騎兵中流行起來。
直到當代十九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左輪手槍出現,騎兵規模列裝火器的時代才來臨。
之后隨著后膛步槍的出現,又出現了專為騎兵設計的火槍,騎兵槍。
這種后裝線膛槍比起士兵使用的步槍要短許多,以便于騎兵射擊。
由于槍短,有效射程便短了。
趙煦估計,以兵仗司當前技術水平制造出來的騎兵槍,有效射程最高也就二百五十米左右。
這個射程對步兵來說十分拉跨,但對騎兵們來說卻很富余了。
拿騎兵槍打北狄輕騎兵完全足夠。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在騎射上便不如草原人。
差距就在于馬上的箭術,但只要列裝了騎兵槍,對方的優勢便會消失無形。
今后大頌騎兵將再也不會畏懼北狄騎兵。
當下,北狄與西土人攪在一起,威脅大頌的安全。
在機槍這款騎兵毀滅者出現之前,騎兵槍顯然是個不錯的過渡。
否則,他如何在茫茫草原面對北狄騎兵和羅斯國步兵這個組合。
歷史上就從來沒單純依靠步兵兩條腿征服過草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