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達到入學年齡的男童女童都去公孰了嗎?”立在一間茅草房前,趙煦問里正。
里正嘆了口氣,“回殿下,這倒是沒有,村里還有八戶人家沒有把孩子送去公孰,或是只送了男童,女童留在家里幫襯農活。”
“都是什么原因?免費的公孰也不肯去嗎?這可是改變他們一家人命運的機會。”趙煦道。
除了發展工業,增加崗位,以及未來建設家庭農莊。
第三條改善百姓生活的路便是進學。
這也是官考的意義。
在沒有官考之前,大頌的上升通道是掌握在豪族和勢族手中的。
一個尋常百姓想要飛黃騰達,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現在不一樣了,大頌每個人都有公平競爭的機會了。
如果不去抓住,那就很可惜了。
何況,現在上學又不僅僅是為了競爭那寥寥的官員之位。
將來,他們是可以從事眾多職業的。
“小的也是這么勸他們的,但他們的確困難,有的是父母沒法干體力活,去了公孰,農活就沒法干,也有的家里孩子太多,公孰雖然免費,但都去了,家里就少了許多勞力,再加上女子讀書無用的老論調,就……”里正還未說完,就見一個八歲大的女童從茅草房走了出來,背著的籮筐里是個兩歲大小的娃娃。
女童的手里還拿著一把鐮刀,似乎是要去割豬草。
趙煦張了張嘴,想說什么,忽然又說不出。
里正描述的這種現象倒是真的難住他了。
畢竟,這種情況即便在現代的貧苦地區也普遍存在。
他的確田分給百姓了,但每戶人家又有不同的境況。
不是說有了田,便能解決一切。
再者,上學這件事只能號召,又不能強制。
他總不能為了讓男童女童都去上學,讓他們缺乏勞力而餓死。
可是,任由這些百姓如此下去,他們會更難以翻身。
當初,正是考慮到這些,他才禁止百姓出售田產。
否則,過不了多久又將是一個輪回,貧苦百姓會因生活困難而出售田產。
田產又不斷匯集到少數人手中。
“終究是發展才能解決所有問題。”趙煦嘆了口氣。
如果大頌足夠富裕,他便能從財政里拿出一部分補助這些困難戶。
但眼下的大頌還無法推行這種福利政策。
唯有普及了電力,大頌的商品才能在世界范圍銷售。
而且到了那時,大頌工人的薪水也會上一個臺階。
可能只要一個人工作便能養活全家人,還能擁有一間鄉間別墅,配上一輛汽車。
還是那時,因眾多百姓向城市遷徙,不再從事農耕。
他便能正式推行家庭農莊了。
于是,無論是遷徙往城市的百姓,還是留在鄉間的百姓都可以富裕起來。
普及教育這件事也就迎刃而解了。
想到這,他的目光堅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