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平定信上前,向木箱內望去。
木箱內塞著大量干燥的稻草。
這堆干燥的稻草中央,安安靜靜地躺著一碩大的炮筒。
漆黑的炮身,反射出獨特的金屬光澤。
松平定信抬手輕撫炮身。
感受著指尖的冰涼觸感,松平定信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
“等你很久了啊……”
國崩——其實就是火炮。
在二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葡萄牙人將火炮傳到了當時位于國家南面的諸侯——大友家。
當時的大友家的主君:大友宗麟在親眼目睹了火炮的威力后,十分欣喜地將其命名為“國崩”。
自此之后,日本人便習慣將火炮慣稱為國崩。
當然也有人將火炮慣稱為“大筒”。因為大筒有著相當多的型號,有的大筒的樣式及火力,已經和大炮沒什么兩樣了。
而松平定信是習慣將火炮稱為國崩的“國崩黨”
此次出兵北方,劍指紅月要塞,松平定信勢在必得。
這一次的戰爭,其實是帶著不少政治要素在內的。
借著這場戰爭,讓對他們和人心懷不滿的蝦夷親眼目睹他們和人的力量,讓他們認清他們兩個民族之間的差距。
所以為了能讓蝦夷們盡可能深刻地感受到他們和人的強大,松平定信在說服幕府將軍出兵北方后,緊接著又說服幕府將軍盡可能多地調集鐵炮(火槍)、大筒與國崩。
對松平定信近乎言聽計從的幕府將軍,近乎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松平定信的這提議。
現在是和平時代,許久沒有大規模的戰火降臨在這個國家。幕府也好、藩國也罷,軍備早已廢弛。
因此在一番動員下,總計也才動員出了400條鐵炮,9門國崩以及各式大筒52件而已。
這些火器,在這些天已陸陸續續送達了松前城。
就在剛剛,松平定信終于收到消息——9門國崩終于順利送達此地,并已收納入庫。
至于鐵炮和大筒則還要再過些時日才能抵達。
對這些大殺器苦等已久的松平定信迫不及待地要求部下帶他去倉庫看看最新送達的國崩。
于是才有了現在松平定信被這名中年官員帶到這座倉庫內的這一幕。
將手指從身前的國崩的炮身挪開后,松平定信偏轉過頭,朝身旁的中年官員問道:
“9門國崩都安全送達了嗎?”
“都送達了。”
“都打開給我看看。”
“是。”
中年官員又朝他身旁的兩名年輕官差使了使眼色。
然后這兩名年輕官差紛紛上前,將旁邊的另外8盒木箱打開——里面無一例外,都躺著碩大的炮管。
給這些炮管裝上輪子等各式部件后,便能投入作戰中了。
確認數量無誤后,松平定信緊接著又說道:
“那炮彈呢?炮彈都送達了嗎?”
“目前已送來了60枚炮彈。”中年官員答道,“還有百余枚炮彈將后續送達。”
“炮彈都存放在哪?我要看看。”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