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好事一樁。
關鍵是,這個柳承恩識趣,知道什么話能說,什么話不能說。
一切都定下來之后,柳承恩又猶豫了幾分。
“大人,下官還有一事想與大人商量。”
丁指揮使此時已經不再端著架子了,“柳大人請講。”
“是這樣,先前下官來京城之時,朝中便有不少的大人告知下官有關北安州匪患一事。此事,皇上也是知曉的。下官的意思是,等之后丁大人這里剿匪清理時,可否閃出一些財物來,讓下官登記造冊,然后上報朝廷,如此一來,皇上也能記丁指揮使大功一件。”
柳承恩說地很明白了,只是一部分的財物。
而且這些東西他不要,是直接要送到京城的。
不僅如此,他還會在奏折中寫明了北安衛剿匪的功勞。
丁指揮使只要稍一思索,便明白了其用意。
“如此也罷,你放心,屆時,本官會讓人送冊子和財物到知州府。”
柳承恩面上一喜,“多謝大人配合。聽聞丁大公子也是走的武官一途,如今在北安衛中也不過是一小旗,下官自會稟明丁小旗在此次剿匪中的英勇之舉的。”
丁指揮使挑眉,沒想到這個柳承恩竟然如此識趣。
兒子的功勞,自然是有的。
只是他是指揮使,是這里的最高長官了,若是他上報朝廷夸自己兒子,總有幾分不妥。
便是讓自己的手下奏報,也是難免令人生疑。
如今由這位文官提出來,自然是最好的。
“那丁某在此就先謝過柳大人了。”
“大人客氣,您帶著兄弟們剿匪辛苦,這不過是下官應該做的。”
別以為官場黑暗,也別總是覺得不公平。
事實便是如此!
人要懂得變通,否則,誰又會甘愿為你所用呢?
就像是丁指揮使這里,人家的官職比柳承恩還要高,而且是衛所,按道理來講,是不受知州府所轄的,可是柳承恩只要許以一定的好處,這就乖乖地配合了?
又是剿匪,又是幫著處理一些雜務的,不給人家些好處,人家圖什么?
天高皇帝遠,別天真地以為真能拿皇上的威名震懾住這些武官。
他們的腦子直,一根筋,沒有文人肚子里的那些彎彎繞。
只要是讓他們能享受到實際的好處,那比說什么廢話都好使。
柳承恩之所以定下了冬日之前,就是擔心入冬后,有匪徒劫掠村莊。
他之前查過案宗了。
每年冬都會有一些山匪入村劫掠,而這,也是造成了部分村民凍死餓死的一個真實原因。
只是這個原因,不知為何,遲遲未曾上報。
武官那邊的一些人脈,柳承恩沒有多少,所以,他也不敢貿然地去捅這個婁子。
只要能讓百姓們過上安穩日子,這事在他這里暫時揭過去,也不是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