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微微皺眉,這幾人的心思,他又如何不懂?
這還沒怎么著呢,就想著與民爭利了。
果然如柳承恩信中所說,有些事情,不是他不想公開,而是不能呀!
“幾位愛卿多慮了。這些只是柳卿差人在北安州內試種的。而且這暖棚的搭建和取暖方式也都不同,就是為了能試出百姓們用著最合適的一種。既不能太耗銀錢了,可是又也不能有任何的危險性。所以,目前這法子,柳卿還在比較之中。倒是關于那個地窯式采取的法子,朕覺得甚妙。”
皇上說完,又看向了龍案,翻了幾頁紙之后,找到了兩張圖紙。
“江卿!”
“微臣在。”
“這是柳承恩送上來的圖紙,目前北安州境內的平縣正在推行這種取暖方式,便宜又干凈,而且最后這里頭的東西還能灑到地里當肥料,可謂是一舉多利。你拿去看看,你現在在工部任職,這東西給你最為合適。”
“是,皇上。”
“張卿,此事僅他一人怕是不成,這樣,你和林尚書二人多加協助,咱們今年是來不及了,可是現在至少可以將這個試著做出幾個成品來,若是可行,那明年開春之后,便可在民間推行此法。”
“是,皇上。”
這地窯式采取的法子,柳承恩提到過幾次,而這圖紙,也是前后送來了兩次。
很明顯,第二次的圖紙是經過了改良的。
由此可以看出,柳承恩在北安也是在不斷地試著最可行的一種建造方法。
既不能花太多銀子,又不能有危險性。
江元豐拿到圖紙之后,連連稱妙,“皇上,微臣也是知道這地龍之妙的,可是如這柳承恩所示,微臣還真是頭一次聽說。若果真這般奇妙,那可是我大興百姓之福呀!”
“誰說不是呢?這上面還寫了里面要填充的燃料,除了一些碎秸稈之外,還有一些木匠弄下來的刨花也都是可用的。柳承恩倒是想的仔細。”
“皇上,微臣原先還不太明白師兄為何對柳承恩格外喜愛,如今倒是明白了。”
皇上的好奇心被勾起來了。
提及關先生,那是必然要問一問的。
“以前柳承恩還只是秀才郎的時候,微臣就問過師兄,他說柳承恩的詩詞不一定是最好的,可他一定是一個愿意為了朝廷做實事的,柳承恩的文章不一定是最精妙的,可是他的觀點一定是最獨到,也最真戳真相的。”
皇上愣了愣,張正陽也明顯地僵了一下身子,誰都沒想到,關先生竟然會給予柳承恩這么高的評價!
“你原本不信?”
江元豐嘆了口氣,點點頭,“回皇上,微臣不敢撒謊,起初,微臣也只是覺得這個學生還有些才華,倒是可以為朝廷一用。可是后來,微臣對他的認知就在慢慢地發生變化,直至去歲,他在京城種出了春苞米,后來又弄出來了與眾不同的暖棚。再后來,他被皇上派去了北安州,微臣這才明白,當初師兄對他的評價,可謂是再真實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