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給柳承恩送去的一些罐頭,都是用的竹筒裝的那種,主要是擔心再撞壞了。
西邊兒風沙大,缺菜少果的,條件很是艱苦。
蘇錦繡知道他們都是自己解決吃食味道,所以讓人給柳承恩備了不少的干貨。
這些干貨都是白家少主直接從北安州給送過去的。
山里頭的菇子、木耳,還有一些干筍,總比沒有菜只能吃肉要好。
這人的腸胃是很嬌弱的,特別是柳承恩這樣的文官,很少有三餐不繼這樣的事情發生。
所以初至安西都護府時,他還真有些不適應。
有些苦處,也無法對外人言。
剛到時,先是上吐下瀉,可能是水土不服。
再后來竟是一連幾天不上茅廁,這更讓他難以說出口。
好在出門時蘇錦繡給他備了秋梨膏和蜂蜜。
一連喝了幾天這種水之后,這腸胃的蠕動才算是正常了。
正是因為自己切身體驗了一把這里頭的艱辛,所以更是打定了主意不讓蘇錦繡和孩子們過來。
這里的日子過地太艱難了。
當地的百姓們已經適應了這種生活,可是他的妻兒適應不了呀。
想著蘇錦繡那白嫰的小臉兒,再看看這里的風沙。
他是有多想不開,才會把美人嬌妻接到這里來呀?
等幾年再回去的時候,怕是嬌妻變成真正的黃臉婆了!
京城這邊,傷寒的治療也并不容易。
因為這種病初期很難判斷,起病大多緩慢,發熱是最早出現的癥狀,常伴有全身不適,乏力,食欲減退,咽痛與咳嗽等。
到了后面病情逐漸加重,體溫呈階梯形上升,于幾天內便能讓人燒地厲害,發熱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戰,退熱時出汗不顯著。
所以,現在太醫院那邊給出的最佳的治療方案,還是在剛剛開始發覺有這方面的可能性,便先將人隔離,然后開始斟酌用藥。
此時,仍無法確定病人得的就是傷寒。
一般要等病人發熱幾天之后,才會顯現出傷寒的一些主要病癥,如此,方能給出診斷。
一旦確定了是傷寒,那用藥基本上就是有針對性的了。
一般情況下,從發病到開始好轉,至少也要半個月之后,此時病人體溫出現波動并開始下降,食欲逐漸好轉,腹脹逐漸消失,脾大開始回縮。但仍有惡化的可能,所以不能放松警惕。
根據太醫的說法,病人體溫恢復正常,食欲好轉,一般在一個月左右完全恢復健康。
當然,這是在各方面的條件都具備之下,才能做到的。
對于外城的一些貧苦百姓而言,這僅僅是吃藥一項,可能就會耗干了他們的家底。
藥材不便宜呀!
更何況是至少一個月不能下床,還得吃藥,又是在這種大家都在買藥備用的情況下,藥材的價格可以說是一路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