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頭的應酬,也是能推則推,一個月里頭至少有二十多天都是在家里吃晚飯的。
這一點,可以說是讓蘇錦玉滿意地不行。
只要男人著家,那就什么都好說。
日子不緊不慢地過著,蘇錦繡一連收到了幾封信,都是從西邊帶過來的。
柳承恩的書住里照樣是報喜不報憂,對于糧食緊缺的事情,也只是草草幾句便過。
可是清川和李幕的信里頭寫地可就詳盡多了。
柳承恩的信中大部分都是家常,比如說換季了,妻子有沒有生病,孩子們有沒有不適應,還有小三現在多少斤了,胖沒胖。
蘇錦繡看罷信件,這幾日的好心情又煙消云散了。
她知道四郎在那邊的難處。
這次只是寥寥幾句,她能想像得出來,下次再來信,必然就是想讓她幫著采購糧食了。
四郎的性子她知道,若非是到了非她不可的地步,他并不愿意讓自己出私銀來幫他。
蘇錦繡在回信中提到了戶部對于西部的重視,還直接告訴他,自己已經拜托大哥和蘇孝先一步去江南籌糧了。
只是聽聞江南那邊今年也有地方遇到了災情,這糧食的籌備,未必能順利。
不過,還是在信中提及了他們名下的幾個莊子的長勢都不錯,今年的收成應該會好。
蘇錦繡雖然是做了官夫人,可骨子里還是鄉下長大的普通百姓。
她總覺得家有余糧,心中不慌。
所以家中的糧倉可是有不少的儲備糧。
“實在不行,就把那些糧食選去過去,等這邊收了,再曬干了之后再運,分量輕了,還能多運一些。”
這么嘀咕了幾句,便打發人去請關疏影了。
關疏影看了清川的來信,臉色肅穆,沒想到西邊的雨黃沙竟然這般厲害。
“弟妹,我大哥和蘇孝都已經去了江南籌糧,請你過來,是想你能幫忙給關先生寫封信,他老人家的威望絕非普通人能比,若是有他出面幫忙籌措糧食,興許能順利一些。”
“也好,我這就回去寫信。”
“弟妹慢著!”
蘇錦繡將她叫住,“弟妹在信中一定要寫明,這糧食要以他的個人名義籌措,或者是書院的名義籌措也可以,總之,就是不要讓人聯想到柳家的身上就好。”
關疏影一臉疑惑,“大嫂,這是為何?”
“咱們分成幾路去籌糧,沒必要都掛著柳家的招牌。再說了,多方努力,才能達到我想要的效果,又不會讓人只盯上了咱們柳家,關先生是名士,又深得皇上敬重,由他出面,也能讓其它的學子效仿。”
關疏影也是聰明人,蘇錦繡稍一解釋,她便明白了。
柳家不能總是出風頭。
雖說是好事,可也得有度。
想來她在京城還有其它的安排,不再多問,直接去了。
蘇錦繡拿上了書信,又去了一趟英國公府。
如今任安西大都護的是英國公世子爺,若是出力,英國公府是必不可少的一份兒。
“老夫人,晚輩也是沒辦法了,我家老爺雖然在信中提及不多,可是清川這孩子寫的地卻委實令人動容。我也是想過來跟您討個法子,咱們女人在這京城,如何能幫襯到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