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承恩對于他的話倒是并沒有表現地有多意外。
主要是來到這里三年多了,他也的確是見識到了清川對于舞刀弄槍的熱愛。
當然,這也有可能是和他幼時的經歷有關。
“你想從武沒有問題,可是你要想清楚,是只想當一名身手不錯的武夫,還是想要當一名能在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軍!”
清川愣了一下,十四歲的少年,個頭已經不比柳承恩矮了。
“老師,我想做大將軍!”
“很好,既然想做大將軍,那就先好好讀書,當然武也不能停。等回頭我們一起回京,你就考個舉人回來給我瞧瞧。”
清川是監生,這主要是因為其出身于肅王府,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待遇。
而柳定安原本也是可以入國子監讀書的,只是柳承恩卻代他拒絕了這條路。
當初柳定安也是陪著李幕在宮里頭讀了幾天書的。
只不過,也算不得一個正經的陪讀。
因為年紀太小了。
在大興朝,憑借父輩做官而成監生的,叫蔭監。
蔭監又分為恩蔭和難蔭兩種。
凡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的,準許送一子入監讀書,以及遇到慶典,皇帝特賜許入監讀書的人,都算是恩蔭。
凡內外三品以上官,任滿三年者,死后一子可以入監讀書;地方布政等司長官及州縣佐貳殉于國難的,準其嗣子入監讀書,這些都是難蔭。
以柳承恩如今的身份地位,想要讓兒子成為監生,直接免了考童生秀才這些,自然不難。
可是柳承恩卻覺得安安的才學不淺,而且又一直很努力,與其讓他直接進入國子監,倒不如讓他好好學習,以后憑自己的本事考中了廩生,之后,就可以領稟米,也有了自己可以免稅的田地了。
這種成長,是對于他自身能力的一種認可。
而且,將來參加鄉試,這廩生總是比監生要硬氣一些的。
再說了,柳承恩覺得自己膝下又不是只有一個兒子,這種福利給誰不給誰的,難免要被孩子們做比較,還不如干脆逼著他們好好學習呢。
“清川,你已經十四了,長大了,多讀書總是沒有壞處的。我也不求你非得去考個進士回來,可是舉人的功名還是很有必要的。”
“是,老師,學生都明白了。”
“嗯,你想從武是好事。在為師這里,文武都是一樣的,沒有孰輕孰重一說。咱們大興朝如今能如此地繁華興盛,也正是因為先帝和今上都是文武并重,才能有如此發展。你習好了文,再去從武,這起點必然也是不一樣的,以后你武將的路,也能走地更順一些。”
清川已經想清楚了其中的關竅。
若是自己真地從軍,沒有家世做倚仗,那必然是要從一個小兵開始做起,哪怕是有趙都護護著自己,最多也只能給自己一個小旗來當當。
可若是自己真地能有了功名之后再投身軍中,這起點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說到底,還是恩師為他打算地長遠一些。
“老師,我聽到小道消息,說是圣上有可能會召您回京。”
“哦?你這消息是從哪兒來的?”
“聽說是林尚書去年生了一場大病,后來身體便日漸消瘦,如今雖然還是戶部尚書,可是精力已是大不如前。聽聞是他向圣上舉薦了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