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易,死亦非難,難卻難在,生別離。此時緣分用盡,我與葉冥暄即便是四目相對,相隔之間不過一丈,卻不能觸及彼此。
彼此情深,卻只能靠人族歷劫實現姻緣。須臾百年,過往皆已云煙,若說忘卻,他不愿,我更不愿。心含無奈而倒下之時,人族百年過往才再次浮現眼前。。。。
黎朝大旱三年,又逢敵國來襲,內憂外患本就國體動蕩,偏又農作不佳,既不能安撫民心,又不能振奮軍心。
黎朝君王親自率兵退敵,難能可貴的贏了一次,非但士氣大漲,也讓久不見天朝威望的黎朝再次贏得自信。此時京中再得消息,年過半百的君王迎來人生最后一個皇子,本就舉國歡慶的事又逢連至三日甘霖降落,君王大喜,連夜趕回京中,為小皇子慶生,賜名信,意為此次戰事不負國民之信,重拾天朝威望。
此后,黎朝連連大勝,為此黎朝相安無事幾年后,太子府迎來黎朝第一位世孫,鎮國將軍府也喜獲嫡女。
黎朝歷來為葉姓王權,當今君王共有皇子六位,然都因各種因由已相繼離世,讓堂堂君王四次白發送黑發,若非六皇子降生,恐黎朝王朝直系血脈僅剩太子。有仙道稱,此皇子生來不凡,體恤蒼生,初降甘露,屢獲奇勝,自能保黎朝安穩。君王大喜,封六皇子為信王,乃黎朝至今首次三歲封王的皇子。
因鎮國將軍重權在握,君王有意與其聯姻。卻難下抉擇,世子、信王皆與鎮國將軍的嫡女年紀懸殊不大,一時不知如何賜下姻緣。似乎鎮國將軍嫡女的姻緣就取決于王位繼承者是誰,因此君王索性將鎮國將軍嫡女接入王宮,由她自己抉擇。此后,三者至小相伴。
因身帶祥瑞而降生,故而幾年來君王親身領兵之時總會帶著信王。有心者也就因此傳下謠言,君王有意傳位于信王。次年,君王突發疾病,不幸去世。正逢敵國擾境,因而連夜雨下,不等君王龍體出葬,鎮國將軍便攜領全府上下護送信王離京。
此后謠言四起,有稱先王四位皇子之事很有蹊蹺,受益者自然非當年的太子,如今的君王莫屬。也有稱先王有意傳位信王,因此突發疾病去世多有蹊蹺,恐為他殺。又傳先王留有遺照,若不幸去世,便命鎮國將軍護送信王離京北下,實為護住王室血脈。
此后數年,當年的太子繼位為王,號縉宗,嫡子珉毅為中宮。信王留身北下,名為御敵護國,實為躲避權位紛爭。然信王成年至今雙十有二之齡,屢獲奇功,接連大勝,黎朝上下萬民擁戴,敵國皆聞風喪膽,不敢來犯。
而后又有傳言四起,先王有意傳位信王,然信王當年年幼非當今君王敵手,這才前往北下邊境。如今信王成年,又名聲大振,勢必會帶兵回京奪回王位。鎮國將軍手握重兵百萬,軍權在握,當年更是威震四方,現今與信王聯手定然權勢滔天,若雙方聯姻確認關系,將會實質威脅當今君王。
此話傳的沸沸揚揚,無論真偽如何,且看當事者如何對待。
偏巧當今君上以慶功為由,邀請鎮國將軍與信王回京。聽聞至北下邊疆到京中皆有男女老少皆簇擁馬道,夾道恭迎,一為對鎮國將軍及信王的擁戴,二為一睹信王與鎮國將軍嫡女芳容,許是明日便能抵達王宮。
說書先生一拍木案,在場聽眾問聲大驚,此事雖舉國上下皆有耳聞,可因說書先生精彩絕倫的一番講述,將此事描繪的更生動回味。眾人不肯散去,似乎意猶未盡,四說紛紜要明日打早趕去馬道,生怕錯過信王回京。
。。。。。
前后兵將個個身穿盔甲戰衣,手持長槍,腰佩利劍,誰不是驍勇善戰,忘乎生死?又因隊伍規矩嚴明,更顯氣勢。
父親與信王各騎戰馬坐騎,見慣了他們戰場上的雄姿英發,如今這安然坐于馬背悠然進京的模樣更有一番魄力。
母親拿著我的手,透過簾子望去,臉上帶著自豪道:“京中男兒過慣了安逸,論氣魄自然半分比不得你父親與信王。”
我也透過簾子去看,偏偏遇見信王回頭看來,我趕緊紅了臉不語,只垂下眸子頷首。
這又打開簾子,自離開京中七年之久,早已忘卻京中繁華。北下嚴寒,條件自然比不上京中,今日再看,不免有種小巫見大巫的感覺。
“京中的確繁華,可我還是喜歡留在北下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