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的心一下就揪了起來,這哪是分家呀,不會也是被趕出來了吧?
顧惠娘的婆家在鄰縣武陵縣,離柳樹坡有七十多里地,平時坐牛車都是趕路一整天,天黑前就能到,這次是拉了一車的行李,而且顧惠娘的身體還沒完全恢復,走的便慢了,他們昨天出發了,今天晌午才到。
幾年前顧惠娘跟著李氏夫婦去鎮上二伯家,那時王同山在鎮上品味居做跑堂,只是他并不甘心一輩子做跑堂就偷偷學了算賬記賬的本事,沒想到被掌柜的發現了說他偷看酒樓賬冊,將他打了一頓趕了出來,他渾身是傷落魄地躺在街頭,顧惠娘剛好路過看到這一幕,便買了個饅頭悄悄地丟給他,之后顧惠娘只要去鎮上就能碰見王同山,一來二去兩人便互生了情愫,夫妻倆成親后便回了武陵縣,王同山在縣里小酒館做幫工,顧惠娘就在縣里找了個幫廚的活計。
王同山是家里的老大卻不是親生的,下邊有三個弟弟兩個妹妹,剛到王家的時候王家人待他極好甚至還送去學堂讀過幾年書,然而在王同山大弟出生以后王同山便成了多余的,他們成親后住的都是臨時搭的草棚子,王家老兩口像蚊子一樣緊緊地盯著夫妻倆,弟弟妹妹更是把他們當成錢袋子,幸好王同山也不是個傻的,每次給王家的錢都打了折扣,夫妻倆多少存下些銀子。
一個多月前中秋節他們夫妻在娘家這邊住了幾天,沒想到王家二弟撬開了夫妻倆租住的院門,將屋子翻了個底朝天,銀子一分不剩,顧惠娘的嫁妝柜子也被拿去賣了,里衣肚兜散了一地,顧惠娘豁出名聲不要將事情鬧大了,更是當著全村人的面一頭撞在墻上,一家人便在族長的主持下分了家,夫妻倆給王家老夫婦二十兩銀子養老,自此跟他們家再無關系。
顧惠娘丟了半條命也并不后悔,只要能讓丈夫兒女擺脫那一家子,即使她死了也愿意。
而如今她還好好活著,一家人還在一起,她相信自己的福氣還在后頭。
王家的事王同山成親前便跟顧惠娘說清楚了,顧惠娘卻并沒有嫌棄,更是將家里瞞得死死的,現在也不打算說。
“娘可不要嫌棄我。”顧惠娘向李氏撒著嬌。
“娘只是心疼你,你吃苦受罪從來沒對家里人說過。”李氏不知道女兒在那個家里過的怎么樣,想來是不怎么好,不然誰家會把長子長媳趕出來。
“爹娘放心,我王同山十三歲出來打拼,跑過堂,拉過船,做過苦力,一定不會讓惠娘和孩子們吃半點苦的。”看著顧家人都放下來碗筷看著自己一家人,王同山保證道。
這是成親時王同山對李氏夫妻倆說過的話,他也一直是這樣對顧惠娘的,即使家里人再作賤他,他也沒讓顧惠娘受過半點婆母妯娌的氣,就是這次,僅僅這一次,以后再也不會了。
“你最好能做到。”顧老三哼了哼。
“快吃飯,我肚子都餓扁了,今兒早上就啃了個饅頭。”顧惠娘趕緊進轉移了話題,山哥從小過的苦,這終于守得云開了,是好事。
其實夫妻倆從昨晚就沒吃過什么東西只喝了幾口水,當時為了給顧惠娘看傷,王同山連他們定情的銀鐲子都給當了,給王家的二十兩銀子,還是找王同山一起長大的幾個兄弟借的,僅剩的十幾文錢還給娘家買點心了。
看著夫妻倆不愿多說,李氏也沒再繼續追問,給王知知夾了一筷子菜,喊著大家一起動了筷子,只是飯桌上的氣氛便有些沉悶了,連小孩兒都拘謹地吃著自己碗里的菜。
飯后,李氏收拾了碗筷將桌子擦干凈擺上點心水果,又沏了茶,一家人就圍坐在一起說話。
顧如槿讓翠屏從箱子里拿了一套葡萄纏枝的銀頭面給顧惠娘,兩對兒銀鐲子兩個孩子一人一對兒,一個長命鎖給懷里的小男孩兒,兩朵珠花給小女孩兒。
顧惠娘自是一番推讓,李氏和顧元娘說了大家都有,她才收下。
“你三妹是在你走后沒幾天回來的,兩個孩子大的叫靖鈺,小的叫璟弘。”李氏對顧惠娘說著顧如槿的事情,接著介紹了翠屏、來福來旺以及奶娘。
聽著妹妹因禍得福,卻又突遭變故,顧惠娘也是唏噓不已。
“房子已經蓋好只剩下內里修整了,就讓安郎幾個男的湊合著住幾天,這堂屋騰一騰讓你娘給你做個簾子,你們夫妻倆帶著孩子們先將就著,等新房子去了潮氣咱再安排。”顧老三安排著一家人的住宿問題,幸好還剩些木板湊合著可以做一張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