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是她很小的時候,沒上小學。
有一次媽媽問她,“藥藥,你喜不喜歡京劇啊?”
京劇是什么?
蘇芍很陌生這兩字,她搖了搖頭,繼續認認真真給手里的芭比娃娃換衣服,包包,鞋子。
隔天,她被媽媽抓著,送到了程家園...
程家園放在舊社會,那是很有名的戲班子。打從明末起,就有唱青衣的大角兒名揚整個京城。
后來清軍入了紫禁城,程家園深受皇宮內外的達官顯貴喜愛,名聲更躁一時。
可戲班子就是戲班子,唱角兒的人,也不過是戲子,供那些有錢有勢的人賞玩圖樂罷了。
舊時觀念,但凡家里能養活的起,都不會送去戲班子學技。
古代講三教九流,像戲子這類人,就是九流里的最低層。
改革開放以來,電影漸漸從國外引入,像京劇戲曲這種老俗的東西,也就沒那么新鮮,不受大眾喜歡了。
事物更迭,適者生存。
這是大自然的規矩,又何嘗不是社會的規矩,不是人的規矩...
電影,電視,ktv,酒吧,網吧,臺球廳...
消遣的地方越來越多,種類越來越豐富,京劇曲藝沒有那么多人追捧了,錢也賺不到了。
看的人少,也就不賣票,沒票就沒錢,沒錢就養不活戲班子。
學戲的人越來越少,苗子不多,出類拔萃更是難上加難。
新式文化走上神壇,傳統文化,開始了下坡路。
喬家是文學大儒,卻對京劇這種階級瞧不起的東西很是照顧。
家里但凡有女孩兒,或者肋骨好的男孩兒,一定是要拽一個送去學的,
蘇芍母親喬茉,就是曾經曲藝界很有分量的一位演員。
年幼時,蘇芍異常抵觸京劇,她不喜歡一段詞嚶嚶呀呀半天唱不完。
而且,那些詞她都聽不懂,全是什么典故!
盡管心底恨著,抵觸著,該學的戲,唱的曲,會的基本功她一樣沒少練,反而比一堆師兄弟們完成的更出色。
師傅說,這是天賦。
她對京劇,有天賦!
再沒過幾年,程家園最有天賦的小女孩兒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也開始叛逆...
她逃了,不想在程家園呆了,不想再每天枯燥學戲。
有人罵她,有人打她,甚至有人再也不搭理她了。
蘇芍不明白,她真的一點都不喜歡京劇,而且學基本功那么苦,那么累,為什么身邊人都要逼迫她學?
現在她懂了。
站在那紅漆鐵門外的少女終于懂了!
那是國粹,是文化的傳承。
如果人人不學,不聞,不問,不懂。
它會死的,京劇會死的,傳統文化會一樣樣死的!
有人要懂,要學,要唱,要傳承。
而喬家,還有她的母親,都在肩負這一項重任。
可她,放棄了...
夜晚的陵城月光皎潔,像是玄女彩衣,灑了一地碎光殘影。
一雙大手推開紅漆鐵門出來,步子邁過,站在門前。
他身姿俊拔修長,眉目冷漠寡淡。
“宋醫生,怎么了?”祥叔走過來問。
“沒什么。”宋晏往門外看了看,有些若有所思,“我剛才從后院過來,好像聽到門外有哭聲。”
祥叔嚇了一跳,趕緊走到門外看了一圈兒,“啥也沒啊!”
宋晏,“可能是我聽錯了吧。”
話音剛落,宋晏口袋里的手機響了一下。
是微信提醒。
他摸出手機看上面的信息。
小女朋友:男朋友,我想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