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這些太學生若有若無的敵意,其實上學還是挺有意思的。
每日里晃晃悠悠的按著課程上課,每日里吃一次聞名整個開封的‘太學饅頭’,也算是頗為美好的生活。
所謂太學饅頭其實不是饅頭,太學饅頭是有肉餡的包子,大概此時的饅頭都是肉包子,味道鮮美。
有一次,宋仁宗趙禎去太學視察,正巧,太學的食堂菜譜上寫著當日吃饅頭。
宋仁宗和太學的師生們一起吃了這種“饅頭”,非常滿意地說:“以此養士,可無愧矣!”
由于金口玉言的皇帝這至高無上的評價,太學饅頭就在開封出了名,后來更是成為一種傳統小吃,在民間風靡開來。
到了南宋時期,盡管都城已不在開封,但開封的太學饅頭仍是名聲很大。
岳飛的孫子岳珂在宮廷宴會中吃了太學饅頭,覺得味道極好,就忍不住提筆寫了一首七言詩贊頌太學饅頭,最后一句是“流涎才合慰饞奴”,寫出了開封太學饅頭的美好滋味。
有好吃的,然后每日也不必想太多,偶爾見一見張奇幾個,聽他們匯報一下工作,倒也過得瀟灑,如果不是太學的學生刁難的話,日子過得更加瀟灑。
近日太學新來了一個直講,是歐陽辯的老熟人了,頂替了之前教授詩詞的李直講,李直講年紀大了,也教不太動了,歐陽修推薦了老朋友梅堯臣。
若是其他的人倒也沒有什么關系,就是因為梅堯臣的出現,讓太學的學生頗有些意見。
梅堯臣和歐陽修的關系人眾皆知,兩人相互唱和的詩詞車載斗量,就是一對基友來的。
歐陽修不僅將他兒子塞進了太學,現在又要插手太學的人事變動,這里面的用意可想而知,這老賊看起來是要對太學下手了。
于是以劉幾為首的太學生打算予以反擊。
那一天是梅堯臣的第一次上課,他精心的備課,打算給國朝的未來棟梁們好好地上一課,只是在課堂上的遭遇卻讓他有些措手不及。
在課堂上,他見到了老友歐陽修的兒子歐陽辯,也見到了名聲在外的太學學子劉幾。
梅堯臣知道這個劉幾,歐陽修和他提過,劉幾是太學體的高手,才26歲的他已經是“太學體”的領袖,圈粉無數。
不過梅堯臣不教策論,原本也不想對劉幾怎么樣,他初來乍到,也不想把矛盾搞得太大,只是和顏悅色的講解詩詞見解。
梅堯臣的授課方式也頗為人性化,講了大約一般的時間,將另一半的時間拿出來溝通交流,也有第一堂課和學生們溝通感情的意思,卻見劉幾站了起來。
梅堯臣一愣:“伯壽可有事?”
劉幾字伯壽。
劉幾拱手道:“先生剛從宣稱回京,可曾聽說過《水調歌頭-贈陸采薇》一詞?”
梅堯臣忍不住露出微笑,往歐陽辯的方向看了一眼。
歐陽辯頓時感覺有些不妙,這劉幾要干什么。
平日里就是這個劉幾對自己橫眉挑眼的,他這個時候提起這個是來者不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