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戰中
隨著戰爭形勢的進展,英國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被投進了戰爭的無底洞,死亡人數大大超過了拿破侖戰爭以后戰死的人數,而勝利的曙光遲遲未見。
然而,戰爭的殘酷并不只是人員的傷亡,還有對整體經濟的巨大傷害,綜合國力大幅度倒退
戰爭期間,英國損失慘重,為維持并取得戰爭的勝利,英國在獲得大洋帝國金洋貸款的同時,不得不依賴各殖民地和保護國的支持。
而不擇手段的剝削壓榨,令殖民地內矛盾更加突出,頻繁出現暴動和叛亂。
在13年18年間,英國的國家預算從19750億英鎊增加到25億英鎊。
戰時總預算開支高達142億英鎊,其中大部分用于從大洋帝國的軍事訂貨,以及其他海量的進口物資。
相比之下,由于運輸困難和勞動力匱乏,英國的工業實力大幅萎縮。
在13年18年間,煤的產量由282億噸減少至227億噸,造船量由0193億噸下降至0082億噸,棉紡織品出口由70億碼下降為38億碼,這是英國工業狀況的一個縮影。
戰爭期間
來自大洋帝國的海量進口商品沖擊市場,英國整體工業不斷萎縮,失去了越來越多的市場。
戰后,英國又面臨新工業化對它這個老牌工業國的沖擊。由于缺乏大量資金去更新固定資本,英國傳統的煤炭、鋼鐵、冶金、紡織、機械制造等工業部門開始走向急劇衰落。
最鮮明的例子是英國在所有工業國家的生產比重中,從20世紀初的30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0,退步極其明顯。
與之相比較
大洋帝國在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生產比重重,從20世紀初的234,一躍增長到目前的396以上,幾乎占據市場四成之多。
而這并不是結束,大洋帝國在戰后率先經濟轉型,先進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加上以電氣化為主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技術改造,爆發出更強的生產能力,并迅速占領世界市場。
大量工業產品涌入北美和歐洲市場,首先就摧毀了米國已經落后的工業生產能力,大量工廠倒閉,國內市場被占領。
來自大洋帝國的資本家賺取了大量利潤,卻嚴重打擊了美利堅民族工業,令其發展舉步維艱,在外國資本的強勢面前無法抵擋,步步淪陷。
來國為了保護本國幼稚工業基礎,擬大幅提高海關稅收,卻遭到了大洋帝國的橫加干涉,甚至威脅以戰爭手段保證貿易利益。
這就是大洋帝國拒絕美國總統威廉塔夫脫希望對話的原因,也是不承認英國在北美特殊利益的真正原因。
撕破了臉,就可以獨占北美市場。
這一切,就是李福壽提出“洋英兩國是肩負全球領導責任世界大國”的底氣所在。
htts:book232311511972403ht
天才地址。小說網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