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抵達該地區已經有5天時間,紅河谷騎隊與匪幫小規模探騎零星發生幾次交手,各有數人傷亡。
凱爾湖畔戰役結束之后,不幸的消息接二連三傳來。
皮爾肯匪幫對大敗而逃的聯合圍剿騎隊殘兵敗將一路追殺,繳獲了原地待命的后勤馬隊,先后造成170余名人員傷亡,余者皆潰散。
加上此前陣亡人數,整場戰役陣亡692人,僥幸生還者不足400人,過半帶有輕重不同的傷勢,聯合圍剿騎隊一戰而潰。
皮爾肯匪幫此役過后名聲大噪,引起了紅河谷及布里斯班周圍地區嚴重不安情緒,人人聞之色變。
高高的山坡上
李福壽率領一眾華人民團指揮官巡視到此處,放眼看過去無邊無際的丘陵和草原上,大片潔白的羊群就像天上的云朵,星散其間。
這是鬼頭嶺駐牧點的羊群,數量以十萬計,每天以十幾公里的速度緩緩向前遷徙,所過之處連草根都啃食了。
都是盛產優質羊毛的美麗奴綿羊,自由放牧在水草豐美的土地上,為牧場主創造豐厚收入。
一頭成年的美利奴羊體重在130~280磅左右,羊毛纖細柔軟,是上乘的毛紡原料。
每頭羊一年剪4次羊毛,可產毛20~30磅不等,是高產的優質綿羊。
在昆士蘭州兩磅羊毛價值一個便士,僅這一處駐牧點,每次剪羊毛產量就達到數十萬磅,價值千余英鎊。
“老爺您看,從這里向前大概10多英里,有一片袋狼巖地,那里就是我們牧場的盡頭,我們鬼頭領第17號駐牧點專門安排了一小隊牛仔,總共11個人,在駐牧期間守著那一片袋狼巖穴,防止羊群越界走失了。”
“袋狼巖地?”
“是的老爺,那里的風化巖洞窟密布,是袋狼天然的洞穴,最多時有上千頭袋狼聚集此地,對羊群造成極大的威脅。”
說話的這名華人年近30,是17號駐牧點隊長吳鐵生,他一身地道的牛仔裝束,頭上戴著標志性的卷邊牛仔帽,腰上圍著一圈牛皮子彈帶,右側掛著一把柯爾特左輪手槍。
吳鐵生介紹到這里自豪的說道;“經過我們駐牧點連續不斷的圍獵,袋狼巖穴附近很難再看到野狼,基本被清掃一空,偶爾有十頭,八頭的小群袋狼,大多是從新南威爾士州的牧場游蕩過來的,一經發現便立刻獵殺。”
“嗯,不錯。”
李福壽贊許的點點頭,這些有經驗的華人牛仔幫助后來者迅速的融入,作用無可估量。
1851年金礦發現之前,遠赴重洋來到澳洲的華人,大多從事放牧和港口裝卸工作,所以華人牛仔很多。
吳鐵生就是早期華人移民后裔,雖然是黑頭發黑眼睛但卻是白皮膚,一副歐洲人輪廓的面容,眼窩深陷。
“那么與匪幫發生沖突是發生在哪里?”
“就是在袋狼巖地,我們發現有7名匪徒驅趕著大約40多匹馱馬,攜帶著大量輜重在巖地短暫歇腳,輜重包裹上有維多利亞州皇家騎警的標識,應該就是丟失后勤馬隊的一部分,所以就果斷出擊了。”
“很好,你們做的不錯,這一戰擊斃4名匪徒,俘獲剩下的三名,所有參加戰斗的牛仔都會重賞,犧牲的優厚撫恤,都會有妥當安排。”
“我代表17號駐牧點的兄弟們,多謝老爺隆恩。”
吳鐵生神情激動的跪了下來,伸手摘下牛仔帽在草地上重重地磕了幾個響頭,再抬起來時眼中淚花閃爍;“死去的兩個洪門兄弟都有了遺腹子,也算是有后了,我曾經答應他們照顧孩子,中彈的兄弟才咽下了最后一口氣,墾請老爺成全。”
“唉,難得你一片心,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