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閱了相關文件之后,李福壽踱步來到大幅的東亞地圖面前,這幅由歐洲人制作的東亞地圖沒有后世那么比例精準,但是能夠大致的還原亞洲地區各國幅員及勢力范圍。
如今的朝鮮半島地區被渲染成大清國的勢力范圍,而中南半島已經變成法蘭西的殖民地,打上了鮮明的印記。
李福壽的目光在中南半島的位置停留好久,然后才轉向東海方向,最后停留在朝鮮半島北部,眼中露出凌厲光芒。
今天已經是1894年的9月25日,扶桑與清國的平壤之戰已經落下帷幕,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告終,以后幾天中,清軍殘軍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鴨綠江邊,于9月21日渡過鴨綠江回國。扶桑軍一路高歌猛進,占領朝鮮全境。
歷史車輪沿著既定的軌跡滾滾向前,滿清軍隊不出意外的還是慘敗了。
復盤戰爭經過,讓人嗟嘆不已。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扶桑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間,扶桑國發動戰爭的陰謀昭然若揭,即便是遲鈍如滿清王朝上下,也感受到了對方的滿滿惡意。
此時,大清朝帝國龍輝還沒有落幕,國內輿論和清軍駐朝將領紛紛請求清廷增兵備戰,朝廷形成了以光緒帝載湉、戶部尚書翁同龢為首的主戰派,強烈要求派兵朝鮮一戰,以維護清帝國宗藩制度的最后體面。
然而。慈禧太后不愿意六十大壽為戰爭所干擾,李鴻章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企圖和解,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
到7月中旬中日談判破裂以后,一直按兵不動企圖保存北洋軍實力的李鴻章,在光緒帝的嚴旨催促下,開始派兵增援朝鮮。
隨著中日、日朝談判相繼破裂,列強調停均告失敗。
1894年7月16日,英日兩國簽訂平等的《英日航海通商條約》,第一次賦予了扶桑平等國家地位。
1894年7月17日,扶桑大本營作出開戰決定。
7月20日,扶桑編成了以伊東祐亨為司令的聯合艦隊,隨時準備尋釁。
同日,扶桑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向朝鮮政府發出最后通牒,要其”廢華約、逐華兵”,要求48小時內答復,朝鮮王國繼續敷衍扶桑,于是扶桑國決定出兵控制朝鮮政府,以找到與駐朝清軍開戰的“委托”。
由此可以看出;
倫敦在這場戰爭中并沒有表現的那樣中立,前一天簽訂條約,第二天扶桑國大本營就做出開戰決定,如此重大的決策幾乎等于賭國運,這難道是小孩玩家家嗎?
不管別人相不相信,反正李福壽是絕不相信的,這里面肯定隱藏了他所不知道的陰謀,即便隔著數千公里,他也能聞出其中陰謀的味道。
相對于貧瘠的扶桑島國,大清國真是太肥碩了,歐美列強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分而食之,倫敦在其中就起了極壞的作用,花旗國同樣如此,法德意各國就沒有一個好鳥,天下烏鴉一般黑呀!
第二點,扶桑國對此次戰爭蓄謀已久,所以在大本營決定開戰后僅僅第4天就組建了聯合艦隊,開赴戰場。
只有站在歷史的風口,才能清晰的窺見其中的黑暗內幕。
李鴻章一直寄希望于歐美各國列強調停,極力避免戰爭,無疑是掩耳盜鈴極為愚蠢的做法,為人所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