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廳內
主客分賓主而坐,下人奉上香茗,身材高大的李鴻章眉宇間纏繞著化不開的陰郁,抬手說道;“顧大人,請。”
“多謝李大人。”顧致學端坐在上首鎮定從容,左右看了一下說道;“下官有些機密事宜相商,還請李大人屏蔽左右。”
“哦,你們都下去吧。”李鴻章不出意外的挑了下眉角,神情淡然地吩咐道。
四周伺候的丫鬟仆役施禮后紛紛退下,李府二公子李經述和三公子李經邁原本侍立在側,見此情景互相看了看,神情不悅的拂袖而去。
顧致學并不在意,見眾人都退下之后從袖口里取出一份密信,輕聲說道;“此乃南方那位陛下的親筆信,李公一閱便知。”
“哦,那我要拜讀一番。”李鴻章神情一震,雙手接過密信舒展開來仔細觀看,神色間變幻連連,看到最后神色巨震不已,臉色都蒼白了。
顧致學沒有打擾他,只是靜靜的等待。
密信中挑破一切幻想,讓眼前這個裝睡的朝廷大臣不得不面對殘酷現實,他一手打造的北洋海軍將全軍覆沒,淮軍迭遭重創,賴以安身立命的本群被打的落花流水,越想保越保不住。
沉默半晌
李鴻章語氣干澀的說道;“顧大人,區區扶桑賊子如何敢有忒大的胃口?竟然索要東北三省和臺灣外加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償?”
“李公莫非以為那位陛下虛言恐嚇嗎?”
“不敢,只是太匪夷所思了,我萬萬沒有料到扶桑賊子有吞天的貪婪,這……這簡直豈有此理,實非人子矣!”
“這就是扶桑國現在不愿意和談的原因,我們知道西太后和李公是不愿意打的,主張以和為貴,恭親王奕訢主持總理衙門也主張對扶桑國屈服,10月初,奕訢親自出面,請求英國聯合美國和俄國共同調停中日戰爭。由于美、德、俄三國各有各的打算,英國于10月6日提出的調停建議沒有獲得任何結果,現在已經是11月29日了,扶桑人在旅順屠城,在金州大開殺戒就是為了給朝廷制造壓力。”顧致學沒有看李鴻章陰沉如水的臉色,自顧自的說下去;
“據本官所知;
總理衙門請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出面調停,實際上美國人與扶桑人是一伙的,他們認為對朝廷進行訛詐的時機已到,表示愿意居間“調停”。
由于急于求和,李大人在恭親王同意下派遣了一個德國人,即擔任天津稅務司的德璀琳作為代表到扶桑去探商議和的條件。
但結果如何?
扶桑拒絕和德璀琳談判,通過美國人要求朝廷派出“具有正式資格的全權委員”,這其實是標準的拖延戰術,為下一步進攻北洋海軍根據地劉公島留下充足的時間。
所以說,劉公島危矣,北洋海軍危矣,若不采取果斷措施徹底覆滅在所難免。
我敢斷定,縱然朝廷派出談判全權使節,扶桑人也不會正面回應,和談的期望必然破裂。
真正和談的契機會出現在北洋海軍覆滅之后,到了那時,朝廷只能任由對方獅子大開口予取予求,不得不滿足扶桑人的停戰要求。
換言之,朝廷只有接受和反對兩條路,合約的文本不允許更改一個字。”
顧致學說的每一個字兒,都像重錘一樣敲打在李鴻章的心上。
李鴻章不是蠢人,他知道對方說的一切都是真的,只不過朝廷此前一廂情愿的向好的方向去想,有意回避可能的災難性結局。
現在看來,自己何嘗不是如此呢?
“最后我要提醒李公一句,若扶桑人陰謀最后得逞,在這份喪權辱國的合約上簽字的必然是您……北洋總理大臣,從此將成為萬人唾棄的賣國賊,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而李公……將成為李氏一族永遠抹不去的恥辱,背負萬千罵名。”
顧致學的這番話宛若洪鐘大呂一般,在李鴻章的耳邊轟響,震得他方寸大亂,臉色蒼白如土,神情仿佛在短時間內老了10歲一樣頹廢起來。
這不是有可能,而是板上釘釘。